??记国画家、连环画高手刘学伦
A 战士
曾亲临战场火线坚持军旅题材创作
“一个人的上甘岭”
向英雄致敬
近日,刘学伦创作推出一幅国画作品《一个人的上甘岭》,取材于上甘岭战役中一名真实英雄的战斗往事。英勇顽强的志愿军,炮火连天的激烈场面,具有十足的艺术感染力。刘学伦说,为创作这幅画,他调动了自己当年亲历战争火线的经历和感受,以此向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志愿军、以及自己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们,表达深深的缅怀和致敬。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也面对面采访到这位曾亲临战场的战士、如今不断探索追求艺术境界的实力画家。
刘学伦1973年参军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亲临战场一线,对军旅题材有特殊情感,《一个人的上甘岭》是一幅长1.94米、宽1.45米的国画作品。与一般的国画作品表现山川花鸟不同,刘学伦用他的笔墨,描绘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中,一个英雄的故事。整体画面宏大激烈,水墨写意的效果,让画面有一种大开大合的传统国画之壮美。同时,画面中的手榴弹及其烟雾,又都清晰可见,让观众仿佛能听到画面中的爆炸声、轰鸣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性。
提到画这幅作品的契机,刘学伦说,“前不久,我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影像资料中重温了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片段。让我突然想要用画笔表现一位曾经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英雄??四川成都金堂人胡修道。他被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他一个人坚守阵地,打退敌人40余次冲锋,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英雄晚年客居徐州,现在已经去世。想及此,我的心顿时滚烫起来。一气呵成画出这幅作品。以此向这位英雄致敬,也在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献给和我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
国画家
儿时受徐悲鸿影响惊诧水墨魅力
“要让笔下流出的墨和自己的心一起涌动”
从艺术角度看,在《一个人的上甘岭》中,刘学伦用毛笔去表现炮火连天的战场,具有现场实感和气魄灵动双赢的效果,独有一番艺术风味。事实上,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灵意境与西画的造型精准融为一体,在结合西画严谨造型的同时表现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已成为刘学伦近年来艺术作品的一大特色。刘学伦说,“用毛笔画出具有一定写实效果的作品,是比较难的。因为毛笔的水墨表现到纸张上,需要比较高的把控力,才能达到一定的造型准确度。与此同时,还不能偏离笔墨写意的感觉,否则就失去了毛
笔本身的韵味之美。总之,既要有形,又要有味,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一个学习过油画的人,刘学伦喜欢并善于用毛笔画现代“写实”画。这点让不少人费解:为何不直接画油画呢?对此,刘学伦说,“我还是最喜欢并推崇毛笔的艺术表现力。我小时侯,父亲曾带我去春熙路头上的老胡开文店,买了一幅一尺大小的丝织的徐悲鸿的奔马,头一次惊诧水墨的魅力。长大点又看到顾恺之和吴道子的人物,颇能感觉到有一股仙气。1988年我到日本学习艺术,客居异国,对中国画的魅力反而感觉更加清晰强烈:对毛笔的表现魔力和创作的自由感,更有体会。在我看来,让自己笔下流出的墨,能和自己的心一起涌动,是非常享受的艺术创作状态。”
对自己的艺术之道,刘学伦还深有心得,“在我看来,毛笔一笔挥过去,可以出现五颜六色,而且充满神奇的偶然性,这点是油画所难及的地方,也正是艺术的一大魅力。将这种偶然性巧妙运用到写实中,会别有一番独特的艺术
效果。”刘学伦还表示,“在电脑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笔墨这份艺术传统,继续用它去探索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更多可能性。”
漫画家
画面有故事编排有细节
国画家原来还曾是连环画高手
熟悉刘学伦人物画的观众大体都会发现,刘学伦善于捕捉流动的、稍纵即逝的人物表情,并特别注意画面的戏剧性、情节性,从而具有很强的故事感。这尤为体现在他驾驭有众多人出场的大场景画面表现上,比如表现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巨幅中国水墨人物画《金沙祭》、《成都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图》。以《成都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图》为例,刘学伦不只对画面中每一个人的表情进行个性刻画,还会放一些具有戏剧张力的对比元素上去,“你看,这个是富家千金,这个是贫苦女生,我刻意安排这两人站在一起,让她们的衣着、站姿、微妙神情形成鲜明的反差,解读命运的差别从而形成戏剧张力。”刘学伦说,“在我看来,一幅大画,除给观众一
种大的视觉冲击力外,还要有细节的安排,足以耐人细细品位。”
国画作品具有故事感、戏剧性,刘学伦认为,这跟他曾经画过多年连环画插图有很大关系。1979年,刘学伦以高分考进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但他最终选择放弃读书,转而到四川少儿出版社做美术编辑。在担任美编期间,刘学伦开始创作大量的卡通插图、连环画作品:1975年《红尾巴鲤鱼的秘密》;1976年,《捉熊》(发行50万册);1984年,《白雪公主》;1986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1994年,编创儿童卡通图书《大迷宫系列》,获奖无数,截至2003年,销量已达到400万册。其原画还受邀参加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
作家
国画中融漫画画家也写作
“艺术没有固定界限”
由于在连环画及漫画方面的成就,以及曾到日本留学几年对日本漫画的观察积累,刘学伦如今被调往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主要讲授动画方面的知识,比如动画剧本创作、人物造型。对当下国内漫画的创作现状,他也深有思考,发表多篇论文,他说,“我们国内的年轻漫画家,画功技术非常强,但是缺乏思想灵感,创作力薄弱、想象力匮乏。所以很多画漫画的年轻人,对日本或欧美的漫画会进行过度模仿,多数只能画一些僵尸、大眼少女之类的程式化的人物造型。所以,在经历连环画创作衰落后,我们的漫画创作人才,也需要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具有自己内在精髓的漫画作品来。”
刘学伦表示,自己虽然已经很少画连环画或漫画,但是“连环画或漫画的精髓,完全可以渗透进我的国画创作中去,反而还能出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刘学伦不光是一个实力画家,他还热爱文学,写得一手好文章。从1974年开始至今,他已经在《星星》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字超过40万字,包括诗歌、童话、小说、随笔、美术评论等。2011年,刘学伦出版了自己首部文集《吾墨随心》,备受美术界瞩目。刘学伦说,“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界限。”
艺术家简介
刘学伦,1954年12月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合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事、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巴蜀画派专修学院客座教授。1988年,留学于日本大阪艺术大学美术系,并分别在大阪和悉尼举办个人画展。2005年,他指导学生创作的动画短片《鬼子进庄》,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奖”。2008年,创作巨幅中国人物画《金沙祭》,备受行内赞誉。2011年3月,被授予“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