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启: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杨兵:西安碑林博物馆(微博)副研究员、艺术典藏杂志副主编、西安美院特聘教师
吴国平: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专家闫广宪:陕西秦岭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培训学院书法研究员
“不少字画都是真品,价值也较高,但是保存得太差!”昨日,本报联合西安市文物局举行的“华商鉴宝??大型免费民间收藏鉴赏活动”走进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在首期书画专场中,不少藏友的家传珍宝令专家兴奋,但保存情况却令人担忧。
昨日下午2时,20余位收藏爱好者携带近百件“宝贝”赶到现场,除了迫切想知道藏品真假外,如何保存也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两个多小时的鉴定活动中,专家均一一点评,让不少收藏爱好者受益匪浅。而这些藏品,无论是家传还是收藏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
现场传真
最珍贵:清宫廷画士“双鸟图”保存完好
藏品:双鸟图,两只小鸟立在树枝头,小鸟刻画得活灵活现,画面干净简洁,颇具美感,落款是“于祯培”。
故事:80岁的鲍先生说,他的太爷爷以前在北京经商、当官,喜好收藏。“当时家里收藏了很多宝贝,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都被焚烧了,只保留了这一幅画,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点评:经过仔细研究,专家认定该画为真品,可谓此次鉴定活动中的精品。于祯培当年在清皇宫“如意馆”承差,如意馆是清宫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独立御用艺术机构,为宫廷画画。其作品颇具特色,值得收藏。
最惊喜:郑板桥“竹子”虽假却有收藏价值
藏品:“郑板桥所画的竹子”,有落款和题字。
故事:欧阳先生说,这是他祖辈收藏的,在解放前一直在墙上挂着,后来又藏了起来,现在发现被虫子咬了,十分可惜。
点评:专家仔细查看落款和画边的题字,认定为赝品,但依然给出很高的评价,整幅画颇具郑板桥的神韵,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应为清末仿造的郑板桥作品。郑板桥为清朝著名画家,最爱画竹。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除了画外,他在书法、印章方面的造诣都十分高。
最可惜:清“金殿传胪”、翰林之字亟待保存
藏品:李先生带来的几幅字,一副对联,纸张颇为破旧,有些已有了少许损毁。白女士所带来的几本手抄本,保存情况也不太好。
故事:李先生说,他们家在河南,当年拆房子时,在家里的老柜子里发现了不少字画,应为祖上收藏的,其中一幅字上有明确落款为“牛?”。白女士的祖辈白遇道,为清代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家里珍藏着祖辈白遇道所书写的手抄本。
点评:真品,书法精妙,也是昨日难得的书法佳作。专家说,“牛?”系武状元牛凤之子,河南汜水(现巩义市)明月坡人。清同治四年,钦点金殿传胪(二甲第一名),牛?的字画时称一流,同治皇帝因看重其人文笔,在状元已定的情况下将他封为金殿传胪。而白遇道为高陵人,清朝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擅长小楷,其书工整规范,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但遗憾的是,这几幅作品保存状况却十分差,如果不妥善保存,价值将大大损失。
专家支招
提醒
旧纸上画新作收藏时注意分辨
除了不少真品外,昨日的书画作品在造假方面也颇具特色,有的藏友收藏的画竟然是印刷品,也有不少藏友的书画,虽然纸张看起来都比较古老,然而上面的书画却是新作上去的。
专家说,不少造假人员在旧纸上画画后,然后再进行做旧,所以藏友们不要认为纸张旧了就是老东西。其中一位藏友带来的清代仕女图,纸张比较陈旧,然而仕女的脸、眉毛、眼睛却比较新,为新描画上的,藏友购买时要看清楚。而另外一个藏友的碑帖,则不是书写上去的,而是后期人们将拓片贴上去,以此来迷惑藏友。
建议
旧书画最好放在镜框里保存
昨日的近百幅书画作品,绝大多数保存状况十分差,有的几乎到了用力触碰纸张就会掉渣的地步,如何保存也成了藏友的难题。
专家建议,藏友们不要以为书画越旧越破越值钱,而不去保存。在保存方面,要防虫、防火、防水。平时用烟叶、或者报纸将书画保存,最好的办法则是将书画放到镜框里保存。
近几年收藏大热,不少书画作品均拍出了高价。专家们说,书画作品价格前两年达到了顶峰,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回落,藏友们收藏时要多加留意。书画市场近些年赝品很多,藏友要多学习多做功课,不要盲目购买,以免给自己带来损失。
本报记者 周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