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为文物的中国古代书画,历经岁月洗礼,往往不复当年的神采,甚至裂成碎片,但经过修复师的修补与装帧,古画脱落的色层得到填充,损毁的边角重泛光泽。青岛博物馆内展出的古画中,就有不少这样动过“大手术”的文物级古画,它们如今还能以近乎完美的状态出现在观者面前,全赖博物馆文保中心惟一的古画修复师崔薇薇妙手修补。“我的工作并不只是对书画的修修补补,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历史添砖加瓦。”崔薇薇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现场
修复古画让文物“延年”
小长假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青岛博物馆文保中心,见到崔薇薇时,扎着蓝色围裙的她正在修复一幅清朝的画作。
“说到书画修复,博物馆和民间是有些不一样的。”崔薇薇表示,博物馆修复书画的出发点在于保护文物,帮助文物流传下去,给它们“延年”;而民间修复中,不少是为了收藏,甚至是提高书画的价格,在修复时会要求将古画修得更加“漂亮”、“夺目”一些,而这样的修复对文物的保护十分不利。
记者了解到,崔薇薇是从2001年开始接触修复古画,开始从裱画做起,后来在故宫(微博)博物院、中央美院等处学习古画修复,至今已经参与修复各种古字画200多件。
2009年,青岛博物馆刘元鸣馆长成立文物保护中心后,崔薇薇又到上海博物馆继续学习。“以前青岛的古字画,都需要送到北京、上海的博物馆去修复,但全国各地要修复的古字画都在这里"排队",一年也修不了几件,现在青岛博物馆自己就可以修复相应级别的古字画了。”崔薇薇说。
百余岁古画已成碎片
在修复室内,记者见到崔薇薇正在修复的一组清末的四条屏,这组清末书画家松年的水墨山水画有两幅已经上墙,看上去十分完整,画上也没有什么霉斑。崔薇薇将这组画的其他两幅拿了出来,当她将这组国家三级文物的字画打开后,记者惊讶不已还没修复的这两幅画,因为多处折裂显得有些支离破碎,而且画面上有不少霉斑,遮盖了原作的颜色,整个画面上还有不少缺色的地方。
“在我修复的古画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有的字画甚至已经残缺,这才是最棘手的。”崔薇薇说,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寻找相同质地的材料予以修补,再在“补丁”上上色,让它们融为一体,恢复“完整”。记者仔细端详已经修补上墙的这两幅画,单凭肉眼观察,确实找不到有折裂的痕迹。崔薇薇透露,在原先的断裂处背面,已经被她打了上百个“条子”。“我们叫它"隐柱条",起到支撑的作用。”崔薇薇说。
讲述
心情不好时绝不碰画
崔薇薇告诉记者,古画修复过程分为拍照、写修复方案、准备材料、修复、入库五个步骤。“最核心的就是修复过程,这其中有上百道工序。”崔薇薇边说边将记者带到修复室里的小房间,这里就是修复古画的第一步洗画的地方。“就是直接用清水来冲洗,说起来和洗其他的物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崔薇薇看到记者有些疑惑连忙解释,原来洗画的水要求有特定的温度,洗画时用排笔蘸水后,一点点淋洗,如果遇到清水洗不掉的油渍、霉斑,就要使用一些特制的药水,而有些字画因为存放的时间太过久远,纸质已经很脆或者变“酥”,就更需要加倍注意。
洗画之后,还有揭背、拼接、打条子、托命纸、上墙、补残、打蜡、压光等上百道工序。“这些工序里,任何一道工序出错,都可能毁了整幅字画,而这些已经评为文物的字画,它们都是无价的,所以我的工作,绝对不能出错。”崔薇薇说。为了做到这一点,崔薇薇告诉记者,心情不稳的时候她是绝对不碰这些字画的,宁肯多花两天时间来平复好心情,也绝对不在分心的时候修复字画。
揭秘
最怕毁掉古画
“整个修复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揭画心"。”崔薇薇向记者透露,古画的原作往往经过装裱,在之前的装裱过程中,字画的背面都刷过浆糊,依附于托纸之上。“就是因为将原画揭取下来时很容易受伤,所以这层纸又被我们叫做"命纸"。”崔薇薇说,这一个“命”字就足以说明这层纸的重要。
正因为如此,揭“画心”时需要格外细致,一旦出错,整张画就毁于一旦。“流传了几百年的文物如果在修复时毁掉,你想这有多么可怕?”崔薇薇说,她在揭“画心”时一般用手指轻轻揉搓,搓出一部分看是否能成片揭取,如果不行,就要将托纸揉搓成极小的细条,将它们变成纸屑,用镊子清除。“一旦发现揭到画心,我会用毛笔蘸浆水将它贴回原处,让损伤处复原。”崔薇薇讲。
“还有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就是全色。”崔薇薇表示,全色是修复古画中极具功夫的一环,就是要用笔墨把古画上残缺之处补好,把褪掉颜色的部分“重描”。“全色要符合古人的笔法,比如原作用了"中锋",你在全色时不能用"偏锋",总之要不失"古意"。”崔薇薇说,在全色的过程中,她也有一些自己的标准,比如如果原作画了一只鹰,而画中的鹰眼如果有缺色的现象,她会在反复考量后宁肯选择不去全色。“像这种画,鹰的眼睛是整个画的神韵,也是原作中最出彩的地方,作为修复师,我没有超出原作者的绘画功力,自然也没权利去修复。”崔薇薇解释。 记者 段海鹰 实习生 刘颖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