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恩存
看得出来,王永亮在创作中把自己定位在“新中国画”的概念范畴中。他不走复古之路,而是在学习前人艺术经验与遗产的基础上,充实自己,在面对现实,面对多姿多彩的自然中自信而主动。他的创作因而显得生活气息浓厚、现实感十分鲜明,这大多来源于他生活基础的坚实、丰厚与他天性中对自然的亲近感。因此,他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提取亲切、感人的素材,表现一种令人神往而又充满理想的山水景观。事实上,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是画家大量的付出和辛勤的劳动,可以说,王永亮始终耕耘在自己所选定的的艺术沃土中,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王永亮的作品中,无不寄托了深深的情思。譬如,画家笔下的深山幽谷、乡间石径、屋宇村落、飞瀑流泉……等等,都被赋予强烈的情感色彩,饱含着怀念与思乡的意绪。可以肯定,这些意象、场景都曾经留下了画家的履痕和心迹,也就是说,王永亮画的是他自己的理想,画的是他熟悉生活,画的是他生命曾经的片段。所以,他的笔墨体现为一种率意而质朴,毫无矫情浮华之态,在近于拙厚的用笔中,他强调的是方正精神和敦厚的品格。他的作品,在以中锋用笔的线的波折、节奏、韵律的变化中,形成递进式的曲折幽深,由远而近、虚实掩映的山水结构,画家这种结构奠定了作品的基本态势与取向,再以点、线、墨、色进行补充、丰满、叠加,充分调动笔、墨、水、色的材质优势,在淋漓氤氲中造就墨气盎然,韵味十足,笔力遒劲的苍茫感和气象之美。
像《松风图》、《燕子河上》、《天堂湖畔》等,都是抒情小品,在诗意盎然中仍不失质朴、醇厚的风骨;而如《青衣江上千帆过》、《苍然留清音》、《梅山秋》、《秋山苍茫》、《魂》、《青山积翠图》等,都是体现艺术追求、艺术取向的扛鼎之作。
解读作品,可以看到,由中锋用笔的线在枯涩中结构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山势,山峦之间因而加强了互动与律动;在斜线的交叠中形成了张力与动势,浑厚的笔力与饱满的墨气,在无序中结构为有序的图式。在恣肆与秩序双重作用下,作品以基本的朴拙、厚重、凝练、浑然之势,体现了蓬勃而又充实的生命力和现在意义的艺术气息。王永亮的作品不是生活场景的现实描摹,山水自然已经烂熟于他的胸中,在任意挥洒中被他招之即来,他以艺术的眼光对他心中的物象给以极有运动感、力度、结构、张力的形式概括与归纳,使之呈现为由点、线、面、墨、色体现的一种直觉、感悟。
显然,在王永亮的创作中,写意是原则,是前提,所以说,他的作品注重的仍然是主观感受,在节奏、韵律中显示的是感情生命的生动形式。
作为新世纪的画家,王永亮以一是的觉醒、自觉地选择、跨越了中庸之美,秉承了民族文化的阳刚精神,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感性生动诗性之风的复杂内涵。无疑,这是王永亮作为山水画家毕生要面对的课题,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如何转换为艺术实践中的形式语言,对画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但是,唯有面对挑战的画家,才能成为有创造里的画家,才能不断以自己的作品给人们以感动。
王永亮为此而辛勤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