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仲
姜成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中国画画家中,紧扣时代脉搏、承继传统、勇于创新的杰出代表之一。
姜成楠1944年生于北京。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经历过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史变革,经历了新与旧、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体验,使他追求真善美和光明的人生观,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逐渐成熟起来。做为从小立志以绘画为“天职”的画家,数十年来笔耕墨耘、挥洒丹青,创作了大大小小数百件作品。这些作品无不闪耀着画家对新中国绘画艺术的孜孜追求,涌动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振憾人心的艺术魅力,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变革的时代。
姜成楠小学时拜吴作人为师,中学时拜李苦禅为师。1962年以社会招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从师俞致贞、高冠华、吴静波、梁树年,第二年转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在美院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李斛等老师的指导下,姜成楠的绘画素质迅速提高。以大胆创新的精神用工笔重彩方法创作的国画宣传画入选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新芽”美展。在深入农村生活中创作的《农村社教运动组画》真实地表现出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场景。毕业前夕,与同学一起为山西万人坑阶级教育展览馆创作了巨幅国画长卷《矿工图》、水墨画《赵老柱家史》等作品,成为画家关注社会与人生艺术创作道路的起点。
1967年,姜成楠从美院毕业后被下放到河北宣化部队“接受再教育” 。1973年5月分配入伍,到北京军区某部任文化干事,分管美术工作。不久,画家就随部队深入边防第一线,创作了他美院毕业以后的第一幅主题性中国画《夜以继日》。该画生活气息浓厚,色调对比强烈,构图严谨,笔墨酣畅,入选“1974年全国美展”,受到美术界同行及观众的赞誉和好评,是当时中国画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画法的成功之作,也是文革时期军事题材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选入《现代中国画展》赴国外展出,并入选“北京建国三十年来优秀中国画作品陈列展”,载入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毛泽东时代美术》典籍。人民美术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广东文艺等十余家出版单位及报刊出版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画家同时创作的《准备完毕》一画是《夜以继日》的“兄妹篇”,同样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珍宝岛事件”后,全国进入“一级战备”时期,中国北部边防军民的战备生活。
姜成楠重视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早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就对中西绘画的技法理论和哲学、美学理论进行过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和创作之余,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色彩、素描、解剖、透视、构图的技法理论,以及中国画意象构成理论、笔墨理论和论述中国书画与传统气功关系的论著数十篇(部)。由于具备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理论功底,使姜成楠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时时能够体现出“艺高人胆大”的风彩。
1975年,他为全军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成功地绘制了一幅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毛泽东主席军装油画像。这不是普通的毛主席画像,它仰立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巨大的东看台上,要使对面主席台上看到一个直立的没有丝毫变形的毛主席像,需要有极高超的绘画透视的处理能力。这在当时,难倒了许多著名的油画家,也急坏了运动会的主办人。临开幕还有十天,在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教授的推荐下,当时仅有30岁的姜成楠接领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不分昼夜地工作,从周密的现场测算,到绘制油画母稿,再到设计透视变形稿,再到分色放大、调色制作,因救家中火灾,烧伤了胳膊,他挎着绷带,指挥60名中学生占据了“军博”12个大厅,仅用一周时间,就把一幅高46米的毛主席油画像绘制完毕。当一幅造型准确,神彩弈弈,色彩辉煌的巨大毛主席油画像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出现时,会场一片欢呼雀跃。这时,运动会的领导们才松了一口气,姜成楠也松了一口气。事后,画家提起此事,还心有余悸地说:“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如果透视变形上稍有闪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姜成楠以艺术家的创作敏感和责任心,及时创作了《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水粉宣传画。画中,作者用知识分子打头(看来,画家已完全领悟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以知、兵、工、农四个奋勇向前的头像为画面主体,下方是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钢锭(象征经济建设)共同前进的画面,后方是高速公路、铁路、桥梁、人造卫生、火箭、飞机、钢铁厂等现代化场景的烘托,画面色彩艳丽,气势宏伟,用横向笔法表现强烈的运动感。该画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全开印刷,全国发行,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幅广为传播和鼓舞人心的著名宣传画。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干劲冲天,人民生活迅速提高。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过三年困难并已成家生子的画家倍感新时代新生活的温馨。1982年,他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版画《家》:一对新买的时髦新沙发,妻子一边打着毛衣,一边辅导小女儿学习,“全家福”照片上的爸爸也许正在基层深入生活,也许正在画室中加班搞创作。画家把中国画“知白守黑”的构图规律和金石印章的“阴刻”手法运用到画面中,使作品简洁明快,清新悦目。该作与一位战士业余美术骨干共同刻印完成,入选全国第八届版画展并获优秀大奖。
1983年,姜成楠调入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任美术创作员。这时,中国大地改革开放已进入高潮,拼搏与奋斗的精神成为人心所向。从小喜欢画鹰的姜成楠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情不自禁地画了许多幅鹰画,寄托着自己的振奋之情,也满足了众多鹰画爱好者的需求。在亲朋好友的鼓励下,画家萌生了要搞一个以“中华腾飞”为主题的《姜成楠鹰画展》的想法,经过一年多的作品准备,画家又用几幅鹰画筹足了办展经费。
1985年,《姜成楠鹰画展》终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开幕式剪彩和为画展题写展祝,许多书画界名人纷纷为画展题词、为作品配诗和书写对联。姜成楠气势博大沉雄,笔墨精妙的鹰画作品受到美术界及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誉和好评,认为画展象一首“英雄交响曲”,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参观人次达十万余众,展期由七天延长至十天,画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据当时美术馆领导人讲,这是建国以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最成功的一次。展厅正中是画家创作的巨幅主题画《腾飞吧,中国》。画面上,一只竖起双翅的神鹰由长城起飞,欲过大江大河而图南,东方万道霞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鹰的V字造型象征着胜利,画面金黄色调预示着无限光明的前程。画的两侧是画家用隶书自题的楹联:“愿我中华腾飞世界;祝吾人民幸福万年”。该画由人民日报,?望杂志等众多报刊发表,1989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四十周年换代作品收藏陈列。画展展出了画家以庄子《消遥游》中“鲲鹏展翅图南海”的美丽神话传说为构思主线创作的系列主题画。其中《鹏化》一画中,天空乌云滚滚,雷光闪闪,一条大鱼从咆啸的沧海中腾空而起,鱼头变成鹰头,双鳍变成了巨大的翅膀,在空中鸣叫着,蜕变着,将要展翅图南……这是系列组画的首幅,也是我国美术史上第一幅塑造“鲲鹏”形象的作品。接下来一连串配有作者和启功、沈鹏、李铎、欧阳中石等书法名家诗词和对联的大幅主题画《击水》、《乘风》、《两志》、《初雪》、《斗恶》、《英雄独立》、《图南》、《和平富强》等把观众带入《消遥游》史诗般的意境中。以专题花鸟画展的形式,通过“鲲鹏展翅图南海”美丽神话传说构成系列组画,寄托中华民族对理想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鼓舞国人奋发图强的斗志,这是姜成楠举办鹰画展的初衷,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创举。
2000年,在新世纪到来之时,画家又开始了《中华腾飞新世纪??姜成楠鹰画展》全国巡展的巨大艺术工程。首展在河北省唐山市博物馆举办。姜成楠认为,新唐山是从改革开放前夕,在大地震的一片废墟中崛起的,巡展首展在这里举行具有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博)等单位对这次画展都非常重视,派代表和记者组参加了画展开幕式,进行采访,并在国内外进行了宣传报道。画展展出了1985年在北京举办的“姜成楠鹰画展”的主要作品,又增添了许多鹰画新作,还展出了画家数件主题性人物画作品。该展的主题画是《中华腾飞新世纪》,画面上,一只矫健的雄鹰正展翅飞翔,在金黄色的霞光中,由近及远,自左至右,晨雾中依次排列着北京天安门、中华世纪坛及澳门、香港、深圳、广州、上海、大连等中国大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侧,画家用魏体字书写了“喜看中华腾飞新世纪,静观世界迈入二千年”两条楹联。一个“喜”字、一个“静”字,表达出画家对祖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喜悦;对祖国在新世纪的世界大环境中安定团结,稳步发展姿态的美好祝愿。唐山首展取得成功之后,画家又在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太原、传说中“大鹏展翅”起飞地的辽宁大连、以及鲲鹏故事的起源地齐国古都山东淄博举办了二展、三展和四展,均取得圆满成功。
面对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和众多欣赏和收藏自己作品的爱好者,面对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和一群群小学生扑扇着臂膀从展厅中“飞”出来的景象……姜成楠心中感到无比的快慰。他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为人民”,也尝到了艰辛的艺术创作,被人民所理解、所认可时的快乐与幸福。
美术是美的艺术。画家认为:“美术家的任务就是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美有内容美和形式美。内容美是本质精神和思想情感的内在美;形式美是表面形态样式的外在美。美在人生,美在自然。”
姜成楠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都讲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
他的鹰画是“人化了的”鹰,在雄鹰那优美雄强的外在形态美的各种造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1985年姜成楠在为法国举办的世界旅游博览会中国厅构图创作并与龙瑞合作完成的巨幅山水画《浩气永存》中,把连绵的长城和群山组成了一条翻腾的巨龙,雄伟壮丽的“龙身”在云海中起伏的曲线美与长江及地平线的直线美组成一种对比统一的形式美,加上旭日东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彩点缀,有力地表达出伟大的中国正在腾起,并将永远屹立东方的作品内容美;另一幅作品《霁》,创作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该画用大面积散裂的乌云代表旧的势力和改革开放的阻力,用阳光代表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代表新的光明的势力,用直线描绘以故宫(微博)为中心的北京城及新崛起的现代化建筑并构成弧形的地平线,这些虽然在构图中占据的位置很小,但是厚重而稳定,象征着新的北京、新的中国将由弱变强,画家把冲破乌云喷勃欲出的阳光处理成金字塔状,无比庄严辉煌,该画入选“97’中国画坛百杰作品展”。1984年,画家被本单位复员战士周怡地铁救小孩的事迹所感动,对周怡和被救儿童进行了采访,创作了中国画《欣慰》,该画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获优秀作品奖,画家用垂直和水平线交错的构图形式强化了画面庄严肃穆的气氛,用周怡那美丽欣慰的目光和被救儿童惊恐呆痴眼神的对视所造成的情感波澜,“深深地打动了画前所有的观众”(黄永玉语);李国安是画家的北京“老乡”,他扎根内蒙边疆三十余载,为驻边将士和当地老百姓打井找水,被人们誉为“水神”,画家创作了《水神李国安》一画,使用倒T形构图,突出了“水神”的英雄气概,作为辅助线,一支拐杖支撑着李国安带病的身躯,背景一股S形弯曲的清水,既打破了倒T形构图的呆板,又衬托出“水神”的“神力”??李国安走到哪里,就把清水带到哪里;1997年初,为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画家创作了《春潮不息》一画,画中邓小平微笑着向人们招着手向大海走去,象征12亿中国人民的十二支海鸥在小平周围依依不舍地环绕飞鸣,小平身后的海潮比喻中国改革开放将永不会停息,画家大胆地把海潮波浪处理成中国传统海浪的画法,使观众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大海。姜成楠谙知绘画艺术的真谛,他知道绘画不是摄影,绘画是形象的语言,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画家成功的人物画作品还有表现边防战士生活的作品《心中的太阳》,该作获“二十一世纪首届中国书画精品大展”金奖;表现抗洪的《众志成城》(合作,主要挚笔人),该作获“98’抗洪展”二等奖;表现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祝贺百年诞辰的《情谊永馨》,该画获“2001年全国美展”优秀大奖;表现新一代女民兵“爱红装也爱武装”新风貌的《骄阳》是“全军十届美展”评委作品(被评为二等奖);表现边防战士崇高思想境界的《战友》,该画获“全国十届美展”优秀奖;表现延安时期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路遇》;以及反映“自卫反击战”战斗生活的“亲爱的妈妈”;表现为我国“两弹一星”升空做出杰出贡献聂荣臻元帅的《大漠风》;表现抗日英雄左权将军的《太行浩气传千古》等等。
紧贴时代,深入生活,姜成楠在挖掘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美的绘画题材和生动感人形式美的艺术处理技法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研究古今中外绘画理论及技法理论的同时,还不断深入地探讨着美学理论,对“真、善、美”这一著名美学论题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人的审美是有标准的。一般来讲,真、善是美。然而,真而不善不美,不真而善亦美。因此,美的本质是善。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事物、观念和形象都为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画家不但能在现实生活中敏锐地发现绘画创作的题材内容,也能相应地找到适合其内容的美的形式。姜成楠的绘画,无论是具象、变象或抽象的作品,都具有中国“意象”绘画的特征。他认为:“画者,‘话’也,意之形。”对于绘画的创新,他推崇石涛的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他认为:“创新既要创形式之新,更要创内容之新,当代画家要以创造当代艺术和时代艺术为己任。”
姜成楠挥洒丹青半个世纪,其作品见证着大变革的时代,也见证着变革中的当代中国画。画家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精力充沛。他以“六龄学童”自居,继续深入地探索着美学理论和绘画技法,不断更新着自己的绘画内容和绘画的形式。
我们衷心祝愿画家姜成楠能够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在未来的艺术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王仲,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前《美术》杂志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