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黄明书法印象:亦侠亦柔亦温文

黄明书法印象:亦侠亦柔亦温文

http://feicui168.com 2012-04-16 22:13:21

  文/笑文

  在南京大学一次聚会上,我第一次见到黄明,得知他是科班出身且已经有相当影响的青年书法家,不免惊叹于他的年轻。

  翻开其赠送的线装手写体《电视电影三字经》,清秀的小楷、峻美的行书,目之所及,心之所赏。这是一本由著名电影人柳城先生历十年心血著成的宏文,汇集谢铁骊、张艺谋等四位著名导演评序,于2007年11月获得艺界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艺术贡献奖》。谁曾想到,其书法竟出自刚刚而立之年的黄明之手。摘下眼镜我不禁将他细细打量。

  黄明的家乡泰州,古称海陵,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这里诞生过张怀?、王艮、高二适、梅兰芳等艺术大师,黄明常常以可敬的乡贤为骄傲,言谈中不禁流露出对家乡的依恋。

  他说起少年时代,邻里有颇类隐君子陶征君的一位老人,老人家里藤萝满架,花木幽深,常在夏日里坐在竹椅上诵读诗文,“那是一个很有学问的老先生”,这给具有诗人气质的黄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让他每每领会到古人诗词里的意境时,总能想起故乡的那位老者及其居所。黄明对我说这些的时候,我总觉得很熟悉、很亲切,许多研习古典、热爱传统的人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机缘,有时想来甚至是有一点神秘的。

  黄明对逝去的文化和空间有一种眷恋。古人中,他喜欢李白、苏轼、陆游,喜欢他们的清旷自然,超脱尘表;今人他则喜欢戴望舒的空灵朦胧之美。当黄明即兴吟诵起他喜爱的诗词时,我会一下子接不上来。

  18岁时,黄明负笈金陵,这对塑造和发挥他的灵性、理性与悟性极为重要。南京是一个好地方,沉静、中庸、平和,有很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但也有缺憾。如果黄明久居南京或海陵,可能会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南方人。黄明敏感但不纤弱。他有着多年在北京皇城生活的经历,交游广阔,培养成他健全的性格,更练就了广阔的眼光和非凡的见识。一个南方人能有北方的生活经历是生命的一种赐予,是使生命厚重起来的捷径。这使得黄明既雅且质,文质彬彬,虽然并没有着长衫,却悦若现代都市的君子。

  黄明话语并不多,但有一次高兴起来,笑着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做一身长衫。我说,你穿一袭青衫比较合适,因为你身材好,气质雅,穿上去走起路来飘逸,像穿着长衫走在燕京大学里的诗人陈梦家,具有一种风度。黄明立刻笑着站起来,做手势说,那要在臀部安一个小电风扇,那时候我觉得其实黄明也是一个容易激动起来的人。我喜欢有血性的人。

  与他的性格一样,黄明南北兼融,真、草、隶、篆各体皆擅。而楷书、行草书最能代表其风格,展卷在手,扑面而来的是王羲之的雅致蕴藉和颜鲁公三稿的率真情趣。因此,黄明书法给人的印象首先是耳目一新,但仔细回味之下又似与极为熟悉之老友晤面,这是其优入古人之处。黄明用功深细,他对形式感的追求,使人遗忘而知其受过学院派的严格训练,他对墨色的浓淡润燥的讲究,得之于其对笔墨的深层理解。他对意趣的寻求,则来自个人气质,他的书卷气,得自诗词的熏陶与幼年机缘。我最喜他的《青桐居拾得》,全为纸色古雅的手札体,拼合在一起,神采奕奕,是令人目眩神驰的佳作。他对宋人精神的理解,是我所仅见。黄明在南北方都学习、生活过,这养成了他阳刚而不失细腻的优良性格。但我要强调的是,细读黄明的创作,在其对书法形式感、节奏感的异乎寻常的强调之中,在对墨色的精妙计算之中,尤其能感觉到那一份南方人的聪明与细腻。

  我能想到他那样一个帅气的姿势,在台灯下读诗词,感受到了意境,就拿过纸来写几行。他的小楷尤其有这样的味道,似乎有着灯光的印记。但他的行草书,并不一味闲逸,有时是有一种抑郁不平之气的,那像是写给自己的信,那是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自然的流露,有一种真率之趣。

  一个书法家、画家的创作力可能要奠基于他的判断力。也就是古人说的“识”,黄明的“识”,以及表达“识”时的方式都给我很深的印象。在一起论书法,通常黄明是不争辩的,但你能看出他的不自然。有时需要朋友点题,那时候黄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谈古人书法,也谈今人书法,我属于门外汉,所以敢讲的反而是我,往往首先挑起话题。他对碑、帖学的看法,对各时代、现当代名家的看法有时与我有共鸣,即使相左,其分析也让我受益良多。从黄明那里学到的东西,比我从书法文章、论著中学到的更多。因为,书法重研习之功,但更重悟性。

  如果仅仅是追寻一种类似女性般的气质,那么南方书法可能并不值得过多赞美。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多元文化(pluralistic culture)之背景下,什么气质不是迷人的呢?但也许可以这样说,现代派致力于敲打人们安于常规的僵直的思维,而古典派则在于守护人们被剧烈的动荡撕烈的心肺。两者都处于边缘,一者居此端,一者处彼端,组成现代人灵魂的两极。而他们共同提出的是那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

  在自然经济、农业文明向全球化经济、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不应忘了我们的老祖母,我们的病痛、晕眩需要她宽大的手掌来抚慰。幽深宁静的小巷岁月,绵长的梅雨季里吱哑的纺棉声,庭院积水里的声声蛙鸣,芭蕉夜雨下的对烛苦读,西湖白堤上的拂面柳影,姑苏城外的不眠轻舟……我们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就需要时时回到那里去,只有把沉重的肉身放回到青砖粉墙里清润的菖蒲枕上,才能治愈我们习惯性失眠的神经。

  “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我跟朋友们说,如果想知道今日书法界坚持传统者的精神状态,不妨读一读黄明,了解一下这位有古君子之风的青年。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