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镢头”的精神和有质感的艺术
评高廷智“地面上的兵马俑
??拴马桩及炕头石狮”绘画系列
文/肖云儒
高廷智,祖籍陕北绥德,生于1945年。196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会员,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参加国内外展览十余项,并多次获奖;先后有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各界人士收藏其作品;张爱萍、杨尚昆、郭伯雄、于若木、邵华、李铁映、李建国、任法融等人收藏其画作多幅;1984年以著名作家路遥著作《人生》为蓝本创作连套连环画;2007??2008年创作44米长卷《地面上的兵马俑??拴马桩》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历年来,先后在台湾、香港、深圳、新疆等地举办画展。
高廷智是个性情中人,精瘦的身子里,储存着许多富有传染性的快乐和幽默,走到哪儿,一种亲和而轻松的氛围便跟着到了哪儿。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不扎势、不摆谱,很容易让人误解。在许多人眼里,架子不大意味着“体重”不够。艺术家的“体重”,也就是艺术家的分量,以什么来衡量呢?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和作品中含纳的生命质感,然后依次是社会、人生质感,情绪、思考质感,还有艺术质感。在艺术质感中,最重要的又是对表现对象的审美把握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与艺术家外在的“势”与“谱”,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以高廷智画册所收的两大系列举例(即44米长的《拴马桩》和28米长的《炕头石狮》,我把它们统称为“地面上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其绘画艺术的质感建立在生命体悟基础上。生长于陕北高原的画家,自小在炕头石狮一类家乡民俗的氛围中长大,炕头石狮是他孩提时一起耍尿泥的玩伴,是他青梅竹马的童友。在对艺术家最为重要的童年记忆中,这些狮子不是石头,而是可亲可爱的生命,承载着中国农耕文化的生命期冀、图腾禁忌、祈福辟邪,以及亲情友谊、乡村幽默感种种无意识记忆和超意识感悟。
成年之后,高廷智去美院学习绘画并长期从事群众美术工作,用十年的光阴深入黄土地深处,对拴马桩做了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实地研究,这才进入全景式的艺术创造。“拴马桩”在“炕头石狮”生命记忆的基础上,更多地凝聚了古典中国的社会内容和人生内容。当它由实用(用于拴马)转化为艺术(用于建筑装饰)之后,财富、门位、人生成就等社会因素融汇到劳作、生存的日常生活状态中,建功立业的传统价值与原生民俗文化内容相与融汇。
待到廷智在宣纸上执笔为画时,他早已将自己从“拴马桩”和“炕头石狮”中获取的大半生生命感悟,以及凝聚在其中的社会、人生信息和声明、文化启示,纳入了自己的艺术资源和创作准备之中。这不是我们素常理解的笔墨技巧上的厚积薄发,而是艺术家以自己的生命为成本的那种艺术投资。这也就是朋友们对他广为赞誉的那种土里刨食的“老镢头”精神。它可能有血本无归的风险,但在画家执着的努力中,却成就了这两幅长卷,并奠定了他的艺术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