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春拍在即,各家拍卖公司赶场忙。可是送来的东西大多不尽如人意。武汉一家拍卖公司征集公告发出一个月,征集来的700余幅字画仅5张入围。面对专家的婉拒,送拍者甚至责怪专家“不懂板”。
送赝品遭拒怪专家“不懂”
上个星期,家住积玉桥的王爹爹全家四口总动员,带着一幅约8平尺(1平尺为33.3CM×33.3CM)的李可染山水作品,前往位于中北路的嘉帝拍卖公司送拍。
工作人员简单询问来历得知,这幅作品是王爹爹在两年前,经过一位老年大学同学介绍购买的。当时这位同学称亲属急等手术用钱,对方认为王爹爹人脉广,想通过他介绍将这幅画卖出去,并答应事后重谢。
这幅作品为1980年李可染所作的《春雨江南图》。王爹爹喜欢字画,平时也颇有研究,看过作品,断定为真,干脆自己买了下来,“当时花了5万元”。
颇懂行情的王爹爹心并不大,“300万左右就行了,价格并不高”。在公司鉴定专家还未赶到公司时,公司征集部便提出了作品“不太对”。
见此,王爹爹提出,起拍价可再降一点,但公司最终还是婉拒了对方。对于该公司的说法,王爹爹一家并不认同,特别是其儿子儿媳,称这幅画已通过了专家鉴定。临走时其儿子还丢下一句“什么专家,完全不懂板。”
之所以如此肯定此画“不对”,是因为这幅作品早在去年的春拍中就登上了拍卖图册,该公司知道现在这幅画的流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同一幅画,作者画了好几副的情况也存在,但是该画无论从功力、题款、印章上看,与作者水平都相差甚远,另外纸张也达不到年代”。
据了解,李可染作品目前市场价超过100万元/平尺,去年这幅“春雨江南图”的起拍价就接近500万元,“就算是两年前,5万也远远买不到”。
拍卖公司:好东西很难征集
昨日清晨,在位于中北路的武汉嘉帝拍卖公司内,艺术品征集部工作人员小朱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进入公司邮箱,里面已塞满了70余封未读邮件。这些都是近几日来自全国各地卖家的上拍申请,图文并茂。小朱要做的,是将这些申请一一整理筛选,然后上报给部门经理。
早在2010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已高达550亿元,在这一片繁荣中,艺术品市场造假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嘉帝公司负责人称,现在送拍者对于所持艺术品的出处,“故事太多”,他们也不好辨别。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春拍预计6月进行,目前征集到的艺术品种中,字画所占的比例高达95%,送拍的作品不仅涵盖了近代大家,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张大千、启功的作品。还有湖北三老(张振铎、王霞宙、张肇铭)及新三老(周韶华、冯今松、汤文选)的作品。
但令人遗憾的是,最终只有5张作品入围,其中送拍的齐白石的作品有12张,没有一张入围,而徐悲鸿的作品有8张,只有一张被留了下来。这些署名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人物、山水、动物,尤以马、虾、牛、竹等假画最多。
汉口的一家拍卖公司负责人感叹,近年来好东西越来越难征集,公司在今年征集时,干脆不通社会公开征集,而是通过老关系户、圈内的朋友帮忙寻觅拍品,然后上门与持有者协商,“因为外面的都是大路货,太费精力了”。
暗访
本报记者暗访,揭开画廊造假链条
32万元“名画”千元可搞定
如此多的赝品来自哪里?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大多是外省流入,近几年本地也兴起了造假链条,并且将矛头直指画廊。
相比北京、广州等艺术品发达城市,武汉成规模的画廊并不多,且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徐东、崇仁路、司门口、南京路等处。
在位于司门口的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画廊内,年轻老板虽只20岁出头,但说话举止十分老练。店内挂满四壁的字画署名除了一些不知名的画家外,还有张肇铭、周韶华等我省名家作品,还有部分山水作品没有题名落款。
得知记者想购画送人,年轻老板立马来了兴致。他称,店里的画可以按买家的要求题词题名,“笔迹绝对是专业的,保证行家都看不出破绽”。那岂不是可以拿出去当真的卖?“那就是你的事了,做这行要讲职业道德,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你不用管东西是怎么出来的,你给定金,我按时交货,要是太次你可以不要。”记者从所带的图册中找出一幅范曾的人物画,他称需先交300元定金,余下的700元可在一个星期后拿货时给付,“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他称,如果是作为礼品送人,建议记者进行装裱,“这样看上去更有档次,也不贵”。
据了解,范曾的而这幅人物图在去年湖北拍场以32万元成交。按提供的图片复制,那岂不是造假?对于记者的质疑他不以为然,“顶多算是个工艺品,难道那么多画画的就没有其他人叫范曾?发票上我会注明的。”说完他颇为得意地大笑起来。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1000元买个仿品并不便宜,多是找些不知名的画家进行仿画,或是找美院的学生代笔,一般两三百元就能搞定。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艺术品市场暴利的吸引外,礼品市场的火热,也让假画有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滋生了造假沃土。正是由于假画横行,让不少人产生了闻“名画”色变的心理。
“市面上,大家名作一万件中有一件是真品就很不容易了。”在日常的鉴定中,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总是能接触到一批批携带字画前来鉴定的客户,这些作品大多是收礼而来。
“觉得送钱太俗气,而艺术品拿出来很有面子。”买的人本身并不具备相关知识,便会将假的当真的买,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知假买假,“求人办事,又怕事办不成,花最小的成本或许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熊胜华说,购买字画,特别是名家作品,如果市民本身不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而背后又没有专业人士作为技术支撑,需要慎之又慎。
近年来,不少名家字画日渐高涨,造假也在“情理之中”,且造价手段越来越高超先进,就连现在不少年轻画家作品也出现了假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市场上听闻名家新作时,第一反应就是赝品。武汉一家拍卖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吐苦水,去年的一幅齐白石作品在拍前预展时,质疑声就铺天盖地。这些声音不仅来自藏家、投资者,更来自同行。
最终,这件作品以2000多万元成交。“不少人连实物都没有看过,就断定是假的。” 该负责人称,他并不否认拍卖界知假拍假的行为,但正是因为赝品横行市场,同时也给艺术品界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
探因
知假买假滋生造假沃土
听闻名家作品第一反应就是“假”
专家说法
高科技仿品谈不上艺术
湖北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尹世顺对于书画造假有着独特的见解。他称,连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也有造假行为,书画造假自然可以理解,但相对前者,它伤及的并非大众利益。
尹世顺说,许多年轻画家或大师都有过“造假”行为,但或是临摹学习,或是迫于生计。书画界中,有许多名人就提倡不打假。“造假总归是不好的,但是也要有宽容之心。”尹世顺说,作为一名画家只有不断提升个人修为和实力,对于创作持虔诚之心,才能更好地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给造假者不留余地。
中国老庄书画院相关人士也指出,临摹学习并非不可,也是个人的一种提升,但将其谋利是对艺术品的一种玷污。特别是借助高科技来复制名家书画,根本就谈不上任何艺术价值,甚至算不上是艺术品。不仅扰乱市场,更是对原作画家的名誉损害。
揭秘
好仿品可卖数十万元
专家揭秘名家字画造假方式
为何卖家能信誓旦旦,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就炮制出书画大家的名作?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假画带来的暴利,令造假产业正在逐步升级,甚至出现了动用“老纸张、老印泥、老矿物颜料”的造假材质,令人防不胜防。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造假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无非是选定画稿、找人代笔、按要求题跋和落款、装裱交付,这仅仅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仿制水平,目前低端市场多是这种方式。
记者走访了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熊胜华等多位业内专家,揭秘目前流行的几种造假方法。
熊胜华介绍,“手工造假”首先是拍下画家作品的照片,然后进行模仿,然后再模仿题款、印章。但每位书画名家,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仿者无论自身功力如何,就算能做到形似,但要神似十分不易。这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造假方式。
“印刷后添墨”造假法在鉴定中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造假者本身有相当的实力。首先得拥有字画真品,其次需要高精端的设备,这些设备本身价值高昂。但是无论印刷技术如何先进,画家的笔触是无法复制的,借助一般的鉴定工具,对作品的材质进行分析,就可进行辨识。
真正最有难度的,是加上老材质作画。熊胜华称,除了作品风格外,纸张、所用颜料、印泥都是鉴定专家鉴定的依据之一。但目前高仿品出现了采取老纸、老印泥、老矿物颜料,然后请功力深厚的画家代笔。这些仿品多出现在明清时期或早期的名家作品,给鉴定带来极大困难。
熊胜华说,这些材质本身难觅,没有雄厚的资金、人脉关系很难弄到手,所以一幅好的仿品本身价值就不菲,出手价格就达到数十万元。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 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