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为了写好书法,张志国经常拿着作品去请教王遐举、李铎等先生,与名家一起评画论字。时间久了,他看艺术的角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写字时的心态也更为放松、随性。现在,张志国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他写了一手好书法,上门求字的人越来越多,他都是慷慨相赠。最让他开心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与朋友一起谈艺术、聊人生,共同享受书法带来的快乐。
从学艺到为人
细节很重要
张志国性格随性豁达、重视情义,在朋友中间有着非常好的人缘。更为难得是,对于年长的学者,张志国一直以来都非常尊重,经常向他们求教为人学艺的道理,并从中受益匪浅。时间的流逝并没有磨灭这些记忆,很多情景他至今历历在目。他说,与前辈的交往,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刚学习书法的时候,张志国经常在报纸上练字,走了不少的弯路。“与王遐举先生相识后,他就告诉我,要想写好书法就直接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练,不要在报纸上写。报纸和宣纸的质地、吸水效果是不一样的,墨跟水、笔的关系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报纸上写得很好了,到了宣纸上问题可能是一大堆。”他说,不好的习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很大。
书法的学习需要时间的积累,还要有悟性。张志国在艺术上善于动脑子。每次跟前辈接触,他都非常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观察他们的书法创作。“与他们交流,实际上是带着问题去的,看他们如何用笔、用墨和整幅作品的布置。书法上有很多问题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点破了,自己写起来就感觉轻松很多。”
从跟这些名家的交往中,张志国明白了,艺术要脚踏实地,要有谦和的心态。“写书法的人首先不要称自己为书法家,先把书法的基本功练好,有了扎实的基础,才可以随意表达。书法、绘画都是如此。”张志国有个学画画的儿子,天赋很高。他告诫儿子,艺术的技巧是必须练好的。没有基础,天赋再好也是虚空。
书法家与匠人
艺术格调差别大
“内行看门道”。同样的作品,在行家眼中却大不相同。“书法家有匠人与艺术家之分。匠人每天都在描摹别人,写的每一个字都非常好看、非常漂亮,但是他们没有特点,不是有感而发,形不成自己的东西。匠人比的是线条和结构是否准确,艺术家则不然。艺术家的作品注重整体上的连贯性,表达的是一种心境。”张志国说,很多人的作品让人感到俗气、匠气,难以给人艺术的美感,原因在于他们只注重字的结构与布局,缺少情感。
张志国感慨:“中国人写书法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太重视书法的技巧训练,忽略书法真正的内涵。”
自古至今,写字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记录的工具,古人很少拿它去卖钱吃饭。“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书写者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学养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有感而发,随性而作。”在张志国看来,拿到一幅字帖,对它的理解很重要。“要读懂它,是要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一个字的含义,而不是每一个字怎么写。只有这样,你在写的过程中,才会有心灵的交流,然后才会有所感悟。”
书写的技术对于书法家来说很重要,但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的修养,是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点。
张志国非常反对拿技术来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高低。“现在的书法大赛存在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这就是以技法衡量作品,而不是在艺术层面上衡量作品。”
“好的书法讲究整篇作品的整体性。真正大家的作品,有可能拿出一个字来不够好看,但是放在一篇作品里,无论怎么看它都很舒服。”他表示。
艺术无需神秘化
写出真情最重要
艺术有共性,形式虽各有不同,但都是有感而发。张志国认为,书法的创作也是如此。“书法与诗一样,讲究心境,也需要触景生情。它们都是情感的宣泄途径,因性格、修养不同,方式也各不相同。”
书法的创作与人的性情有关。张志国很少刻意去写一幅作品,而是喜欢在情绪不好或者好的时候写字。“情绪起伏时,人的情感最为丰富。有时候一上午我就能写一刀纸,如果有一张自己非常满意,就感到心情非常舒畅。”他说,练字情感要真挚,不要无病呻吟。
在生活中,张志国喜欢把复杂东西简单化,对待艺术也同样如此。对于艺术家在书法上搞奇的现象,他并不赞同。“很多人写了多年的书法,没有被认可,就在字形的设置上搞一些奇怪的东西,将书法神秘化,夸夸其谈,误导书法艺术的审美。”他说,这样的创作没有任何的意义。“艺术与生活一样,没有复杂的东西,不要把它神秘化。只要写出当时的心境,作品会更加生动、自然。”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现在,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张志国正在准备搞一次个人书画展。他说,展览所准备的作品都是平时生活中创作的,很多是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是一次艺术上的小小总结。
张志国 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其书法飘逸、超然,行笔自如、洒脱,曾出版《笔情墨趣》、《中国书画家张志国》等书画集,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多次在报纸、期刊上发表。
商报记者 隋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