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徐邦达离去:终结的是一个鉴定时代

徐邦达离去:终结的是一个鉴定时代

http://feicui168.com 2012-02-24 11:09:48
徐邦达先生和夫人滕芳合影。 徐邦达先生和夫人滕芳合影。

  2月23日8时38分,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徐邦达这位受世人敬仰的古代书画鉴定大师的逝世,宣告了古代书画鉴定的“五老”全部归于道山,同时也意味着,一个鉴定时代的终结。

  画作开半辨真伪 业内人称‘徐半尺’

  徐邦达,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 1911年7月7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海宁市。因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1983,徐邦达即成为年书画鉴定组7位成员之一,为故宫(微博)博物院书画馆的筹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凭借鉴定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熟知,其实除此之外,徐邦达还集收藏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作家于一身。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老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故得业界雅号“徐半尺”,其义是说他独具慧眼,在鉴定书画作品时,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即可辨出真伪,他的学生们看来,他更应该被称为“徐一寸”,可见其非凡的鉴赏功力,被海内外尊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

  在书画鉴赏方面,他有机地将传统的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方面的科学手段结合,将文献考据与图像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对数百件早期书画进行的鉴定考辨,对明清文人画鉴定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在书画鉴定界确立了坦诚求实和科学严谨的学风。他系统地建立了古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将原先只可意会的感性认识发展成为可以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并且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

  众所周知,《高呼与可》、《出师颂》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据悉,这些绝代佳作,也正是因为徐邦达的慧眼,才从故纸堆中重见天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原故宫藏品大量流失,而一部分古书画卷册,则被溥仪带到东北,后又散落民间。为了尽快丰富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收藏,徐邦达经常往返各地,悉心查访,短短几年时间,便收集到无数件古书画珍品,使故宫绘画馆藏品初具规模。从18岁买下第一张画始,徐邦达在80余年里,已为国家鉴考、收购、征集传世名迹三四万件,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全部经过他的鉴定,全国但凡有中国书画的文博单位就有徐邦达先生的足迹。

  他们眼中的徐邦达

  文博界鉴定权威杨新、王连启、杨臣斌、薛水年、单国霖、单国强、聂崇政、萧平等都曾师从徐邦达,在回顾恩师时,除了对其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示由衷的钦佩外,还折服于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例如,1942年,汪精卫60大寿,希望徐老能作画庆贺,却被其严词拒绝,充分体现了一个爱国学者的民族气节。1949年初,徐老不为西方物质生活所惑,期待着新中国的到来;上海一解放,他就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展现了一个炎黄赤子的报国情怀。有一些人是很亲密的关系希望他在鉴别艺术品时能通融一下,他也是坚持说真话,绝对不通融,在他看来,这是学术问题,一定是要严肃的。

  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专业精神同样令人佩服,真正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敢于推翻自己过去的结论,经常修正自己以前的问题,以前走眼的东西,他说没有一个鉴定家是可以万能的,是可以包打天下的,他不迷信权威,也同样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他完全不摆自己的老资格,就是跟学生相处的时候,也是有一些事情要用商量的态度。

  徐邦达的夫人滕芳说,“他这一生,和任何人都没有过节,他这一辈子很简单,很快乐。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我跟他生活了这么多年,他没有跟我讲过任何人的任何什么话。在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有多难,多么不可能。可邦达先生真的没有,他这一生跟任何人都没有心结。在为人,做事上,我非常尊敬他,真的很佩服他。”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偶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躬逢这个大历史的关键一页。世界太喧闹了,但愿我们少错过一些喟叹。在历史的悲欢倒影里,明晰对未来的想象。

  近几年,随着一个个学界的大师级人物的辞世,关于大师的讨论也一再被提起。钱学森、季羡林、吴冠中、钱伟长、任继愈、徐邦达等学术界大师驾鹤西去,一种“大师焦虑症”弥漫中国。人们追问,为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却千呼万唤出不来?是否,真的是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从这些大师的成长背景来看,一是家学渊源,二是时势动荡,三是自身努力。据统计,从南宋至明清,秦岭?淮河以南的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70%以上。1000多年过去了,这一局面直到今天也没有根本改变,有人曾根据教育部出版的中国教授名录分析,秦岭?淮河以南的大学教授占全国的69%,这说明文化具有强大的继承性。重视文化、追求学术、勤奋好学的文化传统在大师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又一位大师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人格风范,还有对于当下大师缺乏的现状的思考。                                                  

  倪慧娟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