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看青城古镇悠久的诗书画文化底蕴

看青城古镇悠久的诗书画文化底蕴

http://feicui168.com 2012-02-16 08:29:46
青城悠悠岁月 青城悠悠岁月 偏爱书画 偏爱书画

  古镇青城人对书画艺术有特别之偏爱。无论官宦人家,工商大户,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爱好,都有追求。一般人家其堂屋或上房之内都要悬挂名人字画。中堂为山水、花鸟画,两边悬挂书法对联。大炕上方悬挂横幅花鸟画。条件较好的家庭,其厦房和耳房之内钱桌上方也都要悬挂小幅中堂和对联。逢年过节大院明柱和门框之上都要贴上书写在红纸上的对联。门楣上要贴横批,门簪上贴上“福”字。

  一般来说,官宦人家,工商大户家里悬挂的是省城名家和全国名家的作品,从朱克敏到唐琏,从于右任到齐白石,从林则徐到左宗棠等,以显示其品味、地位和身份。普通人家悬挂的则是本地名家作品,也要尽量表现其身价和水平。而庭院和大门上贴的对联,一般都是自家人书写的,也要尽量显示其功底。这些充分表现了青城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爱好。

  青城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好书法,写好字,从娃娃时就开始抓,启蒙就要练毛笔字。在私塾、私学和小学读书时,写字、书法是必修课之一,是要纳入平时和学年成绩考核的。平时每个学生都毫无例外地要写“仿”;“仿”有大楷、小楷之分。老师对所有学生写的“仿”都认真批改,凡写得好的字都要画上红圈圈,好字越多圈圈越多,显示成绩越好。到了民国时期,凡高小毕业生都要骑高头大马,披红挂彩,鼓乐相送至家门口,然后由学生下马当场书就自己撰写的对联,并亲手贴在门上,接受家长的检阅和社会的公开评论。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技能,这一关是不好过的。这对老师是检验,对学生是考验,对家长也是一种测验。

  讲究对联

  说起对联,它是雅俗共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一副好的对联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因此它可以被称为是一件最好的文学作品。对联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副好的对联往往给人以启迪,以教育,以感染,以力量。要写好对联首先要学好文学,广征博记,出口成章。

  青城人都是在腊月三十以前写春联、贴春联的。正月初五开始走亲戚、拜年。正月十五还要观灯,这是对联接受广大群众的大检阅、大评论的有效时机。谁家的对联写得好,谁家对联写得不好,都要经受群众自发的评定。这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否则是会丢人的。

  青城人对“对联”的称号是有讲究的。对联一般称作楹联,俗称“对子”。挂在房屋中堂两边的对联称为“边对”。贴在院落大门上的叫春联或“对子”。刻在木板上、悬挂于殿堂之上的叫“瓦联”或“板联”。

  对联的内容也十分讲究,一般庙宇殿堂的对联多表现对文物古迹的赞颂,对神的称颂、寄托和对前人的评价等。“惩恶扬善”往往是中心内容,甚至是永恒的主题。一般春联多书写祝福、吉祥、吉庆、平安的,或升官发财、多子多福的,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寿联多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祝福词。土地神龛对联一般都是“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灶王神龛对联为“上天言为事,回官降吉祥”。猪舍、马圈多为“槽头兴旺”、“牲常茂盛,畜自兴隆”之类。敬天地书写“天官赐福,万宝来朝”。唯挽联要寄托哀思,评价死者,述其为人,历数功过,这是要针对具体人撰写的,决不能千篇一律。一副好的挽联,往往会传诵四方,引起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激励,难度是相当大的。

  青城人有一种风气:学生上学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要开展对“对子”活动,一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些人对下联或上联,最佳联语则要受到奖励。在民间,一些群众有时也会在田间地头利用农活间隙对“对联”。一些老汉蹲在大街上聊天时,也有对“对联”的,自发形成一种民间文学活动,这对“对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名家众多

  由于青城书画活动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沉淀,于是在民间形成了大批书画爱好者,不少具有书法家、画家水平。在广大农村家庭妇女间,也出现大批剪窗花、画窗花的能手。青城民居建筑窗户都是木格式结构,窗棂图案多种多样,有“十三花”、“十二福”、“九莲灯”等。这为画窗花、贴窗花提供了广阔天地。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妇女,所制作的窗花具有相当的水平,许多成为雅俗共赏的佳作。

  在群众性普及书画艺术的基础上,青城自明、清以来出现了一批知名书画家。其中高炳辰、白元文、王元、罗经权、杨巨川等造诣颇高,成为陇上书画名人。罗士林、李明三、李习之、李芳、张智若、刘自珍等也远近闻名。

  高炳辰(1860年?1924年)名韵琛,学名炳辰,字显庭,号一渔翁。条城直街牌人。清光绪23年(1897年)中举,赴京考试未中。后任陕西化州州判,高平县佐等职。有机会浏览陕西一些名家书画真迹,结识了宋伯鲁等书画名人,常切磋技艺。在广闻博览中,逐渐领悟了书画艺术之真谛。回条城后专攻书画。书仿王赵,画摹云林,斗方尺幅人珍重之。他的作品在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他曾为陕甘总督左宗棠写寿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自撰联:“非图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

  白元文,名?清,字玉如,条城直街牌人,清庠生。凭军工保举蓝翔从九品。能诗善书。体仿邓完白,并自成一体。以后又学习了刘墉书体,被喻为榆中青城派的首创者。乃守忠曾写诗赞他的书法:“烟烟满腹笔难停,几度临池得未曾。到底难消豪志气,行间字里起圭棱。”先生有豪气志、济世才,但仕途不顺,往往借酒浇愁。他在“醉后即事”诗中云:“醉袒金貂烛影摇,小红低唱我吹箫。无端编出浔阳调,又湿江州旧酒袍。”酒不解愁,水也不解愁。先生在“题普济阁画壁”诗中道出了他观山不乐,观水不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感。“普济阁中观翠微,烟波江上吊斜晖,痴心欲向山灵说,水不流还我不归”。不久先生溺河而死,人们才从诗中悟出先生之诗似乎暗示着什么。先生之书法,既有颜体之厚重,又有何体(绍基)之轻灵,人称“疙瘩体”或“泪体”。

  王元(1873年?1930年)原名王殿元。世称王元。字子卿,又梓青,号金城散人,条城齐心牌人。清末明初的著名平民书画家。王元幼年天性好画,常以指当笔,描鸡绘鹅,临花摹草,形神极似,使观者惊叹。稍大一些,因家贫不能上学,但其矢志不移地追求绘画艺术的真谛,四处拜师求教,全力潜心自学,二十出头知名乡里,索求画者相继而至。为使其书画更趋专业,他每年两度约八、九个月的时间游历于兰州、临洮、平凉、靖远等地,一方面谋生,另一方面开阔视野,体验生活。此举为作画增添了不少新意。与此同时,还与兰州大儒刘尔?、书画界的同事高炳辰、张乐天、张树滋等共同探讨、切磋画技。由此画技日臻成熟,王元晚年摹唐介亭山水,神气逼真,作画水平渐入深境。

  李公善,字廊斋。条城三合牌人,清国子监太学生。李公善专长书法。体仿米海岳,势极飘逸,传世作品甚多。曾为雷祖庙书写一副对联:“掌合判雷霆,百里震惊百里雨;垂恩除灾害,万民康乐万民生”。楷书《三圣庙历来建修记》碑,现藏于青城书院。《张公海山君墓记》石碑文,笔力遒媚劲健,神法骨秀,法度严谨。李公善平生真草隶篆四体无所不精。通达八方,用笔沉着痛快,笔法圆润遒劲,结字因势生形,出于自然。在青城,无人能及。先生于清道光辛卯年书写的“青城书院”匾额,现仍悬挂于青城书院山门。游人仰视观瞻啧啧称赞。

  高士林,字怡如,条城直街牌人。高氏十二世孙。能书写唐宋八大体,是条城有名书法家。家园名为:“瞻香斋”。喜欢风水学,棋艺甚高。有手抄本《冠赢集》,率皆仙人题咏。与孟仙翁、乃学忠一起被喻为“条城三大奇人异士”。俗话说:“怪才有怪性”。这在高仕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青城有名的烟号“源兴号”主人高生芝的弟弟,天生聪颖,自幼就喜欢读书,加之家境富裕,因而年少时就博览群书,展现出超人的智慧和才华。区区少年,作联写诗信手拈来,在世人心中已是“状元“之才。但“天总不遂人愿”,如此奇才,连续三次科举考试却都落榜了。高士林悲愤交加,发誓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便在自家果园里修起“瞻香斋”倾心研究书法,过起隐居生活。他搬来唐宋八体潜心钻研,日思夜琢,逐个临习,全身心地投入笔墨之中。几年后,高士林的笔下生辉,对于唐宋八大家书体写谁像谁,行云流水,龙飞凤翔。各地书法家也争相前来交流、学习。

  诗歌活跃

  诗歌自古以来在青城的表现十分活跃,成为书画以外最具表现力的文化现象。青城诗源,根于唐,成于明,盛于清,至民国时期已达高峰。由于历史原因,青城史料荡然无存,各类诗歌及其他文学稿件也保存很少。改革开放以来,青城一些诗人和民间文学家如萧梓英、李子安等广泛收集了散于民间各处的诗词作品,并以《青城诗抄》为名加以集结,2005年在镇政府支持下,得以印刷出版。《青城诗抄》共入编诗歌520余首,仅是散存于民间的一小部分。这些诗作涉及作者共39人。其中有进士罗经权、顾名、张兆熊、张树滋、杨巨川、高鸿儒;举人有:张锦芳、刘应甲、张浚廉、罗蔚椿、高振采、刘金丙、李兆蓉;贡生、庠生有:高钰、杨绍?、白秀清、顾视清、金炼、高铭、高隽征、李联桂、金汝砺、张晓岚、萧明城、高兴伍以及其他诗人张良弼、张耀五、李怀玉、张康平、乃守忠、李干成、李天宝、李秀芳、金国镛、曾国钧、张家驹、张家本;还有客居青城的湖北诗人张秉唐等。

  这些诗作表情达意之法丰富多彩,状物寄情之对象涉猎很广。另将地理环境、天文星辰、生活交际、旅行游览也贯穿其中。从数百首诗作来看,佳作不少。如嘉庆进士顾名的《西夏城楼远眺》、道光丙寅进士张兆熊的《吊张西铭老夫子诗二首》、乡举第一的张锦芳的《自寿》诗、进士张树滋的《赋得静抚琴百滤清》诗等都是动人之作,精彩之句比比皆是。

  青城众多诗人中作品多、水平高、影响大的要数杨巨川和李联桂。

  杨巨川,(1873年?1954年)字辑舟,又作济州,号松岩,又号青城外史。条城齐心牌人。光绪27年(1901年)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光绪30年(1904年)中甲辰恩科进士。签分刑部主事。1905年赴日本考察法政,1907年回国后任湖南新田、麻阳县令。民国时期任固原、敦煌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文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长。1954年逝世。享年81岁。杨巨川曾于1929年应刘尔?之邀管理五泉书院,又应甘肃学院所聘,讲授诗学及“三通”,著成《诗学翠言》、《三通概论》。在青城住闲时期曾撰写了《青城记》。他将1913年至1925年间的诗作编成《公余闲咏》,将1925年至1931年间的诗作编成《鸣秋集》。在吟咏风景、感世怀古之外,有不少悯农之作、反对军阀混战、忧国忧民的诗篇。杨巨川于诗笔力深厚,资源力远。“其诗诸体兼擅古今并收,大抵五言峻切,绝句飘逸,五律凝重,七律则于温醇之中见冷峻,苍劲中含沉郁。笔力肆意,格律精严,或含蓄蕴藉,或语浅情深,无不意境幽深,气势豪雄”。杨巨川先生之子杨国祯于1982年前后将先生诗作《梦游吟草》、《公余闲咏》、《鸣秋集》、《识小杂吟》合订成一部,定名为《梦游四吟》,收诗900余首,2006年再版时,又重新整理,收诗1070首。

  李联桂,生于1891年,卒不详,族名永勤,字芳五,条城东滩人,清末秀才、民国俊士。他既是一位教育发展的先驱者,又是一位极具高水平的诗人。他得功名后在家设私塾教徒,后转入龙山高等小学任教员、校长达四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青城东滩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学识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先生喜爱诗词,有较高建树。与兰州刘尔?、王建侯、青城杨巨川、榆中县长宁岱青、王仲贤等多有唱和。刘尔?曾有赠句:“见说前头山更好,到今名下士非虚。”杨巨川在《青城记》中对李联桂有大篇介绍,并称“与余为同砚友,能诗,喜吟咏。”李联桂先生诗作十分丰富,他的著作《龙山吟草》载清《陇右著作录》。先生所写的清光绪甲辰《东滩水漫记》、民国九年《地震灾记》两篇记事诗文文茂意深,至今被当作历史资料引用,广泛流传。李青惠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