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写意画家易友达速写
与易友达先生相识时间并不算太长,也就五六年吧,但却交往甚密,彼此也十分投缘,在许多事物上有着相同、相近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可以说,他是我为数不多的亦师亦友中的一位了。尤其他那低调而不事张扬、踏实为人、为艺的风格,给我以深刻印象。
易友达先生系杭州余杭大观山人,生于1948年,退休前长期供职于杭州市文联办公室、组联部等
部门,许多相关的文艺家协会都曾留下他忙碌的身影。从1986年起,他曾先后担任杭州西湖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杭州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为杭州书画艺术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与此同时,他潜心书画,笔耕不辍,师法自然,师法古人,博采众长,融汇百家,在书画艺术上,特别是中国花鸟画方面造诣颇深,渐臻佳境。其书法得先贤笔意,奇倔老辣,充满金石趣味,画作笔墨清新,构图别致,具有强烈的个人面貌,他的泼墨作品更是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使人充分领略大气和谐的整体之美。
易友达老师擅长花鸟画,为浙江画坛百家之一。早年,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曾得到著名画家诸乐三、朱恒、王伯敏等前辈指教,而对徐青藤、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历代大师名作则心摹手追,从而形成了其构思奇妙,飘逸洒脱,笔墨酣畅,墨色淋漓,奇趣横生的野逸画风,倍受前辈首肯和同事们嘉许。朱恒先生曾亲笔在其画作上题写:“用笔灵、用墨松,得画之三昧”。岭南派大师、国家泰斗关山月先生观其画作后赞许地说:“承江南画风,用笔用墨很独特,柔中有刚,画风中不多见。”对自家的画风他尝自言:“写意画实质是一种野逸画风,追求一种物象与意象有机结合,借物抒情,借景藏志”、“写意画,画的是画家心中之画。”
易友达先生文革后期便活跃于画坛,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花鸟画创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他的作品也频频见诸报端,当年的《经济生活报(微博)》、《西泠艺丛》、《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微博)》、《中国美术报》、《浙江文艺报》和《杭州文艺报》等多家报纸、杂志都曾先后刊载发表其画作和介绍文章,他本人也为多家电视媒体专访报导。与此同时,1987年他的多幅作品被杭州市选送英国参展,1997年后,其创作的多幅作品在全国文化研修会上获精品奖、佳作奖,2000年在中日友好艺术展中其作品获二等奖,作品《荷塘情趣图》在香港华人艺术展中获国际特别奖,并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值得一提的是他笔下的桃实,格调高雅,鲜活诱人,深受藏家青睐。由此,一直以来被书画收藏界誉为“江南桃王”。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数十年如一日知与行高度统一修为的结果。透过一件好的绘画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在艺术上的丰富积累和经过长期磨砺而达到的深厚功力。生活中,易老师心气平和,喜欢喝茶养花,尤其酷爱兰花,对兰的各色品类也极有研究,通常他养植的兰花均维持在100余盆。爱兰画兰,以兰会友,其趣味与心境从中可见一斑。易老师话语不多,但往往语出逗人,谐趣幽默、耐人咀嚼,捧腹之余使人又略有所思所得。足见易老师是极善于思考且长于思考的人。他对齐白石先生“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理解尤深,曾说“太似就太俗,不如拍一张写实照就行了;不似则欺世,缺乏生活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画贵神似,对具像中之核心精神进行提炼,形成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对绘画的理解,寄托对事物的寓意。尤其是大写意画风,更要注重神似,表达事物的本质,达到一种画与人思想境界的高度融合。”
作为杭州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他常常与身边的书画家朋友切磋艺术创作,探讨怎样才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一要虚怀若谷,只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创作出高尚的作品;二要学无止境,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有所超越;三要持之以恒,画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辩证否定的过程。”对此,他如是说。
近年来,由于参加易老师组织的笔会和一些公益活动,比如送书画下乡、书画拥军、艺术帮教和赈灾等活动,彼此见面的机会较多,看他挥洒写意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因之,深感他的画作在用笔上更见轻松灵活,用墨设色上更为活泛酣畅,作品的整体面貌也更臻于凝练老辣。 以正直宽容的胸怀做人,以轻松游戏的心态为艺是易友达先生一以贯之的人生状态。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友达老师的国画艺术将会逐步达于炉火纯青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