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建立大夏国留下的唯一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北部的统万城遗址,今年考古又有了新进展。统万城遗址周边发掘出一座古墓的墓门是仿石窟门造型,系全国首次发现。这座面积约8平方米的墓室墙壁上布满了宗教主题壁画,人和动物都勾出了“红唇”。
壁画的宗教色彩浓郁
墓主人或是位佛教徒
壁画上也出现了疑似墓主人的形象。一个人坐在类似座椅的坐具上,旁边有人侍奉。但是遗憾的是由于这座墓被盗,墓主人的“脸”有所缺失。
四壁的壁画中,出现了三足金乌的太阳和白兔捣药的月亮,它们的大小非常不起眼,还出现了羊、人、树造型。最有趣的是墓主人形象位于一进墓门对面的墙上,和他并列的是一个简单的房子形象。这个像宫殿一样悬山顶造型的房子正是这座壁画墓所仿的建筑造型。
邢福来告诉记者,壁画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郁,从墓葬结构和壁画内容来说,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仿石窟寺的造型,在全国应该说是很少发现的。墓主人应该说是一个佛教徒,反映了他参加佛教仪式的场面。
另外一座M3号墓,墓室结构是生土上雕刻的仿木结构。此外,考古人员还在统万城遗址附近清理了4座砖瓦窑遗址,这也是在统万城周边第一次发现砖瓦窑,出土了莲花纹瓦当、陶罐残片等器物,其年代不晚于墓葬。
全国首次发现
仿石窟门造型墓门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举办了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统万城遗址今年发掘进展。从9月至今,在统万城遗址周围共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墓葬依山势朝向不统一,其中一座带有两个天井。墓室雕或绘仿木结构为一大特色。其中看点最多的就是位于八大梁标号为M1的壁画墓。
壁画墓位于统万城遗址南约4公里处八大梁墓地,它门口仍有封门砖。去掉封门砖后,仿佛来到北魏石窟的门口,土上雕刻立柱、拱形门,并施以彩绘。这和其他墓葬门明显不同,原来这就是仿石窟门造型。
“这种仿石窟门造型的墓门,在全国是首次发现。”统万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邢福来告诉记者,仿石窟门造型的墓门之前并没有出现过,而这座墓也是在陕北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座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墓葬。墓室内则更有特色,四壁都是壁画,内容则是以宗教题材为主。
“莲花座力士”看门
还有6个卷发高鼻梁“胡人护卫”
进入M1号墓就会发现仿佛身处一个石窟内,只不过看到的不是满满的佛教象征的雕塑,而是壁画。
这座墓约有17.6米长(包含墓道长度),面积则大约8平方米。从墓道口进入墓室,先看到两侧墙壁上各有一个对称式的“莲花座力士”,寥寥数笔就勾勒得很生动,鲜艳的红唇色彩依旧。
这里壁画上人物和动物的嘴唇都专门勾勒出了红色。进墓室右侧墙壁上还出现了6个卷发、高鼻梁的“胡人”,手中各持一朵莲花,他们旁边则是一位头戴虚帽的粟特人。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中古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从美不胜收到慢慢消失
统万城历史回顾
统万城遗址地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上游红柳河北岸。这里是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建立的大夏国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被当地的美景折服,大夏政权的建立者赫连勃勃慷慨激昂说出了:“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国都即定名为统万城。统万城扼守西域与北魏都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兵家必争之地,是汉族农耕经济与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经济交汇地区。
统万城作为大夏国都历史短暂,公元413年始建,418年建成,虽有高大险固的城池,奈何赫连勃勃死后,诸子为抢夺帝位掀起内乱,427年即被北魏乘机攻陷,只有区区的15年。
大夏国灭亡后,北魏改统万城为统万镇,公元487年以此为夏州治所。隋代统万城属朔方郡。唐代以其地复为夏州,置都督府。北宋时期统万城被毁弃,迁居民于绥、银等州。从此,统万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直到清道光年间,清代横山知县何炳勋寻访统万城,并将调查收获写成《复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统万城故址禀》,沉睡于毛乌素沙漠800余年无人知的统万城遗址重新被人发现。
由于大夏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复杂的民族关系及其都城所在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统万城遗址不仅一直得到历史、考古学界的关注,同时也得到研究历史地理、东西交通、民族关系、环境变迁等方面专家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