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微博)记者 楼乘震
“南宗正脉??上博藏娄东画派展”2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在美术史上,如何评说“四王”、评说“娄东画派”一直争讼不断,此展无疑会提供一个重看王时敏、王原祁的契机。在正式展出前,记者在上博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先生的引导讲解下,欣赏了这些精品。
什么是“娄东”和“四王”?
如何评说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这四位清初山水画画家,是多年来美术史上一件麻烦的事情。
十七世纪中叶,明清鼎革。入清之后,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王时敏便不思为官,隐居乡里,陶醉于“诗、书、画”的创作世界,并和同里王鉴共同传承了董其昌所推崇的以董源、巨然和元四家为主的南宗正统。他们遵循“画家以古人为师”的画学思想,开辟了以摹古、仿古为宗旨的绘画风格。王时敏尤其倾心于元代黄公望,他的绘画风气将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清初王时敏被誉为“画坛领袖”。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的政权逐渐得到了巩固。满清王朝将宋明以来的儒家程朱理学视为治国之本,以王时敏、王鉴等为首的维系传统文化的摹古画风也渐渐成了“山水正宗”。
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少时便跟随祖父学画,在丘壑经营、笔墨技法、意境气韵等方面,又有诸多创意。王原祁入朝为官后,他曾奉命鉴定内务府收藏的历代书画,又参加了《佩文斋书画谱》的编纂。这使王氏祖孙的画风不仅在宫廷画院得到确立,而且在士宦阶层也得到了弘扬。朝野间王原祁的慕习者络绎不绝,逐渐形成流派势力,画派以王原祁家乡太仑“娄东”为名,誉为“娄东画派”。
“娄东画派”广义的可以指王时敏、王鉴、王原祁这三位太仓人,比较多的则是指王时敏、王原祁祖孙,而严格意义上当指王原祁及其传人。
“娄东画派”的传承一直沿续到清末,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山水画的主流。
一代宗师,还是罪魁祸首?
对“四王”或者说“娄东画派”的评价分歧,大致以“五四”为界线。在此之前的呈现在文言文中的“四王”是:中国画之正统、经典、圭臬,是集古之大成而自出机轴者,是一代宗师;在此之后的体现在白话文中的“四王”是:中国画之堕落、颓败、僵化,是食古之牙慧而固步自封者,是罪魁祸首。
推崇者多以文言语符为载体。首先,对“四王”肯定的人对山水画历史演进中的“正统”观的认识相关联的。其次,具体体现了处于历史脉络中的人们的时代愿望??从历史的重负下解放出来。第三肯定“四王”在其“仿”、“摹”之作中有个性风格。
率先以明确的态度彻底否定“四王”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的陈独秀。陈独秀认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天才,不落古人的窠臼。陈独秀举树的以“革王画的命”和“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作为“美术革命”的行动纲领。鲁迅也以为明清不足一论,画至元代已极矣。
由于有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介入,对“四王”的彻底否定就与新文化运动这一时代大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联系。
专家指出,尽管对“四王”的评价针锋相对,但就“四王”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集中代表这一点而言不存分歧,产生背反结论的根由在于对未来的发展指向上各执己见。
其实,就像眼下展出的这些作品,不会因为后人的不同评价而发生变化。因此,针对同一历史史实的截然相反的评说,其所反映的与其说是“四王”以艺术实质,毋如说是评说者自己的绘画见解。
黄公望的传人
此次展览主要介绍王时敏和王原祁的绘画艺术,同时附以他们后继传派的作品,藉以展示“娄东画派”的发展历史脉络,并对这一在“五四”时代遭到过猛烈抨击的画派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展览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王时敏(1592?1680),此部分展出上博馆藏王时敏作品25件,集中展示王时敏的圆厚笔墨和平稳而寓变化的布景构图。
王时敏少年时曾受到董其昌的指授,又认真观摩和研习诸多前代名家。其中他尤其推崇黄公望,并深得黄氏笔墨的真髓。王时敏与黄公望相差三百多年,可是从董其昌开始,假如没有王时敏等这一批画家的弘扬,黄公望的地位可能跟现在不一样。此次展出的王时敏画《仿黄公望山水图轴》上有王时敏的题字:“……余与大痴画素有癖嗜,生平所见卷轴二十余本,往从董文敏公所购得几帧,虽非极致,要皆真迹……”
展厅入口处是王时敏的《仿董北苑笔意图轴》及《山水扇册(六开)》等,《仿董北苑笔意图轴》作于明崇祯二年,用笔丰润而墨色清朗,可看出其受到董其昌的极大影响。而《山水扇册(六开)》则是王时敏不同时期赠送亲友的作品,原为近代收藏大家庞莱臣收藏,分别是33岁、34岁、43岁、44岁、64岁以及77岁时的作品,王时敏绘画风格的变化在册页上清晰可见。
师从古人中的“再创”
第二部分:王原祁(1642?1715),王原祁是康熙时的进士,因专心画学,被召供奉内廷,官至户部侍郎。他早年画风接近王时敏,临摹古迹,多循古人规范,中年后渐形成自己风格。此次共展出馆藏王原祁书画作品32件,包括《仿倪黄山水轴》、《仿子久设色山水轴》、《仿黄公望山水卷》等,笔意于清淡中求醇厚,寓雄健于含蓄,气韵苍古,“笔墨浑厚华滋,笔底有金刚杵”并非虚言。一展王原祁在“仿古”风尚中的再创精神。
王原祁的设色山水是他在三十岁左右为祖父王时敏代笔时起步的。王原祁所提出的“借色显真”,不满足“以墨代色、墨分五色”,而要借助色彩手段抒发艺术家真正的“性情”,他着意将色彩融入笔墨,力求“合山水之势,入绢素之骨”。堪称代表的有《仿倪黄山水图》、《神完气足图》,被他发挥为一层墨色、一层赭石、一层墨青的对比色晕呈现,层林尽染,形成一派恢弘的山川景象。色与墨互映成辉,相得益彰,画幅透出沉弘浑穆与明丽清醇的韵味。越到晚年的设色山水,他越是喜用浓厚的汁绿,径直以点块状涂抹于赭石或者墨青色上,有时干脆就用鲜明的石绿色点块,协调地交融于赭石、墨青色之间,那种生辣、爽朗、遒劲的意韵,比较起董其昌、王时敏等同类作品来,显然具有更为强烈的视觉效应。
传派、代笔与伪作
第三部分:传派。王时敏的泽古工力深厚,引领了清初摹古的艺术潮流。他先后培养了王?、吴历、王原祁等名家,传承他画风的还有其子王撰、女婿吴世睿等。王原祁官位显赫,绘画受到皇室青睐,更不乏弟子和追随者。展览陈列的王撰、吴世睿、黄鼎、王敬铭、张宗苍等清代前期娄东画派传人的书画作品13件。这些画家,各擅一技,名噪一时,却都未能脱出“二王”的巢臼。
此展别出心裁的是第四部分代笔和伪作。王时敏晚年画名日隆,求画者甚多,而他年老但因子女众多,有九个儿子,三个女儿,他忙于儿女婚事,作画时间颇少,又因眼疾无法应酬作画,故每请人代笔。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王时敏代笔人可辨的有王鉴、王撰、王?等。王原祁晚年公务繁忙,应酬数量多,自己作画速度较缓慢,有些作品就由学生代笔。另外,王时敏和王原祁在画坛上声誉隆盛,以至后世画名不显的画家,以仿造他们的画牟利,然而往往功力不逮。本部分选取10件馆藏的代笔和伪作,以提供对二王作真伪鉴定的借鉴。增强真伪研究的学术性。
单国霖以款署王原祁的《碧树丹山图轴》为例,山峦勾斫用笔或单薄,或峭利,皴染粗率无序,笔力纤弱,应是伪作;另一幅王时敏隶书七绝诗轴则结体松懈不稳、起笔时有迟滞处,与王时敏笔画苍劲浑厚有着较大区别,单国霖说:“很多伪作其实当时我们也是把它们当作真迹收进来的,但现在鉴定水平提高后,已可以清晰地鉴别出这些代笔与伪作。”
单国霖表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王时敏与王原祁作品是全球最精最多的,之所以有底气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是建立在上博对“二王”作品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单国霖透露表示,这次大展最初的缘起是澳门艺术博物馆通过商借故宫(微博)博物院与上博的“二王”作品,成功举办了“山水正宗??故宫、上博珍藏王时敏、王原祁及娄东派画精品展”,而此次在上海的大展除了曾在澳门展的作品全部展出外,还增加了不少作品。上海大展与澳门大展的一个最大区别则是“代笔和伪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