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旬的黄公望在富春山闲居,用三四年时间作了一卷画叫《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卷,被送给一个叫无用禅师的僧人。那时世人皆为名利,为有用的事而忙碌着,因此这幅画作又被人们称为《无用师卷》。然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那些为有用的事而忙碌的人们到现在都云霄散尽,而独存于世间的画卷《富春山居图》却出尘风雨间,穿行战乱中;供在画室里,漂流江湖上;收藏密室内,进贡皇宫阁;遭遇焚残苦,折为两段情;随从南北地,辗转任飘零;同世经变革,分隔两岸间??一段《剩山图》被浙江博物馆收藏;一段《无用师卷》被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经过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今年6月1日,在台北一个长16.5米的大通柜中联合展示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中间用一段书法连接起来。但这两幅作品并没有连接在一起,间隔着一段距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处长何传馨说:“这两幅画不会真的连在一起,仅有复制画会合体,让民众看到原先整幅画的样貌。”因此,笔者有一个想法:重新画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把《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有机地联合起来。笔者搜集了仿《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和沈周仿《富春山居图》的长卷,反复推理研究。原作的残缺部分和后来装裱师所裁去部分,怎样才能有机地接合起来并补上残缺剪去部分?笔者想到重新仿一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将残缺部分尽善尽美地复制。根据子明和沈周仿画的模式,那时原作并没有残缺,现在残缺的部分(被火烧掉和被装裱师所裁去部分)只能在仿画中寻找原画本来面目,为此笔者研究并仿画四五个月时间,最终在今年10月完成。画作长10.60米,宽0.57米,在原画的基础上放大一些。
笔者作为华夏儿女,能为两岸统一和文化交流做点有用的事情,觉得无上光荣。(刘福泽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