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就喜欢”
伴随大学时代
李皓从事绘画的时间不长,但也近十载。
从不懂事时开始,深夜被父亲摁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逼着画画的李皓,到现在快近而立之年,绘画作品基本得到了父辈们的认可,可以说他从小就与画结下不浅的缘分。
2001年,李皓考入天津美院国画系,他便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和抱负与国画紧紧地绑缚在一起。李皓记得入学那天在老师与新生的见面会上,一位导师曾问他:“你为何选择画画?”李皓的回答相当干脆:“因为我喜欢呗!”就是这样一句轻易的回答,便使李皓的内心深处在不经意间背负起了一位画者对绘画的责任与担当。对此,李皓将这种责任与担当形容为“当父亲的感觉”,“生孩子只是个生命中的偶然,但随之而来的作为父亲的责任感的萌生却是必然的,一切好似皆有定数”。因此,在多年毕业后,他的部分同学已因生活所迫另谋他业,而李皓还是为成为一个职业画家这个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
曾经的回答
太轻率
参加了各种展览,经历过作品与社会的碰撞后,李皓表示,“如果现在再被人问及‘为何而画’的问题时,我的回答不会像当初那样轻率”。他说:“绘画给了我太多的社会认可,也证明了我存在的价值,由此使我产生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使我不再迷茫却步。”但同时,他也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这条路越走下去越会面对曲高和寡的境地,真正的创造性的艺术家永远都是孤独的,这必将是一条苦路。如同文森特?凡高一样,其作品中所包含的那种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但却被当时的人们所排斥诋毁,最终酿成了其自虐式的郁郁而终。
在李皓看来,艺术的发展依赖着开路者的奉献与探索,也正是这些人有力地推动着美术史的前进脚步,但他们的特立独行始终脱离集体审美的范畴。独树一帜的画风或艺术尝试让其最终脱离了群体,他们自然也放弃了社会对其的认知,孤芳自赏着。单凭着对艺术的执著和担当,孤独的但却真实的活着。因为他们心里深信艺术的进步和发展绝离不开勇敢者的殉道式的牺牲和奉献。正如余秋雨所说:“艺术家都要经历孤独,他们的存在本身也即是孤独。”
假如有一天
艺术不再是享受
世界上,有的人让艺术为自己服务,而有的人却选择了为了艺术而活。前者想通过画来陶冶情操和遣情逸志,使自身修养借此可以得到升华;后者跟前者差不多,但惟独多了一个信念??他们对绘画抱有一种责任,一种不离不弃的信念。在前者与后者的选择上,李皓选择了后者,而且还带着点“悲观主义者”的色彩。“假如有一天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再是享受和声誉,取而代之的是穷困潦倒或身败名裂,有些人依旧会执迷不悔,这样的人皆属后者,那是一种对艺术由衷的热爱和痴迷,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在采访中,李皓举了两位艺术大师的例子来解释绘画的责任和信念。徐悲鸿出身于一个江苏宜兴乡村小镇的贫寒画师之家,但凭借着对艺术的一腔热忱,最终成为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有重大影响的画家,在国内外享有一代宗师的盛誉;齐白石出身也很贫困,世代务农,幼时学木匠讨生活,但也是凭借着对绘画的执著,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做幕僚寓客,终成了诗、书、印、画全入神品的近代大师。李皓说:“他们对艺术热忱的背后均背负着一份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的使命。”商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