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翼双
叶维生长于江南鱼米之乡??常熟,求学就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和江苏美术出版社。江南对他来说不是梦中奇景,不是写生途中的走马观花,也不是韦庄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中的游人。于他而言,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凝结着童年的亲切记忆、少年的懵懂幻想和青年时的第一缕情思。这里的朝晖夕阴、四季变化,牵动着他的视线,在他心中长成绵绵诗情。
江南是盛产诗的所在,历史上曾荟萃大量文人,产生过最具意趣的诗文和最具诗意的绘画,它的一座小桥、一泓清泉、一幢茶楼、一湾净水,都暗含诗意和诗意的故事。然而诗意的江南已成历史,今天,那些暗含诗意的小桥、流水、茶楼正从我们眼前消逝,代之而起的是城市里成群的巨厦和矗立在稻田里的座座高楼,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扩大了江南人的视野,加速了江南人的精明,使他们渐渐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浪漫,自然的和人文的变化一点点销蚀了江南的文化传统。
然而叶维心中的绵绵诗情不曾改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营造他的诗意世界,努力在他的绘画里给我们重建诗意的江南。因此,叶维的绘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江南诗意文化传统的挽救。在他的画面中,没有红尘的喧嚣和工业的嘈杂,只有幽静的水乡,白墙黑瓦的房舍掩映于苍翠摇曳的竹林,或雨后春山、碧空如洗,或雾霭弥漫、暮色微茫,或溪桥流转、渔帆片片。在他的笔下,江南回归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自然本体并在诗意的层次上复活,这是叶维的诗意理想,也是他绘画的意旨所在。这种诗意的绘画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情感的慰藉,在日益狭窄的感情空间和日益紧张的生存状态下,领略一下叶维的绘画是一种身心俱释的享受。
叶维是江南诗意文化的挽救者,但他并不是简单地描摹江南的山水,而是吸收古今中外能够为“我”所用的技法,搜索世界各地值得借鉴的风光素材,通过取舍加工来再造他心中的诗意江南。在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上,叶维很注重传统,尤其在笔墨上很讲究传统功力。构图上的留白、留气,景物上的写实、近实远虚等,也都是传统的章法。在传统功力上,叶维更注重笔墨新气局的开创。如《百桥千帆》图是叶维心中的水乡而非现实的水乡,叶维把水乡的代表性符号极意铺陈,使理想中的江南变为可望、可居、可游的境界。叶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画家,他的用色和写实的方法是相对现代的,在笔墨的韵味和意趣中,融入了西方的色彩和造型观念。西方的互补色、点彩、体面造型方式及一些特殊技法都被叶维广泛运用。同时他更突出色彩的观念性而非物理性,这一点上又与传统的中国画色彩观一脉相承。
在造景的方法上叶维是不论来源,不管是继承的发扬的还是自创的,合我者用不合我者弃,如古人绘画很少画倒影,而在叶维的画中却随处可见。同时他的用笔、用线更加丰富,墨色更加厚重,色彩更加浓烈。在素材的收集上,叶维也不仅仅拘囿于江南,他曾到美国、日本、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办展、采风,把那里风光景致融会于心,应用在自己的画面上。
画江南的诗意是叶维的精神所在,描绘江南的形貌,是为了表达无尽的感怀与诗情。很久以来,在绘画理论界就有一个误区,认为是写实的就不能是写意的,而叶维恰恰是通过写实的图景传达出的写意情愫,让读者产生自然的浪漫诗意的共鸣。这种浪漫诗意又与古人不同,古人表现的诗意往往是避世的、苍凉的,叶维表现的诗意却是鲜活的、生动的,温馨而充满人情味的,如《枕河人家》、《月亮湖》等作品,就是他的创新之作。
叶维是一个努力创造诗意文化的山水画家,而不是一个一味怀古的矫情者,他着力在诗意的层面上观察、重构这个世界。叶维一直坚信,诗意在现实中消亡后,一个艺术家能在超现实的世界中重建它。他的绘画实际上证明了这一点,他采取较为隐晦的方式,重建符合人性发展的诗意世界,促使人们审视周围的现实世界,反省自身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叶维的画又具有批判的意义,于是无意之间,成就了其绘画的社会价值。
原载于2004年5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