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利铭
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创作中,青年画家谢永增因为自己的独特的画风,一直受到画界和社会的关注。
谢永增的山水画创作经历过两个不同的时期,各有特点和优势。这可以从他进入北京画院成为专业画家的前后很明显地看出来。河北,燕赵大地,民风纯朴,谢永增生活于斯,自然深受感染。这个时期,谢永增的作品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记录着农村生活和丰收喜悦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和深厚饱满的生活气息。植根于家乡农村的田园风景,色彩绚丽的山芽和玉米、高粱回荡着交响乐般的乐章,健康、晴朗、抒情。这些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不仅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距离,也与当代同道大有不同,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意象,以及对色彩构成与装饰手法的运用,都使得他的山水画摆脱了传统模式,以工笔制作的创作语言和稚趣、朴拙的气氛营造出新的生活感觉。最主要的是他接受了现代没骨画的一些技法和理念,很富学术性。因此,他的山水中有现代的图式和构成,有人物为主线所展现出的生活,有工笔花鸟画的细腻体现,有工艺的装饰感,有西方绘画的透视、夸张、变形和光的运用,还有民间艺术和色彩的借鉴,这是一种出自传统但又完善展示现代审美思维的新领域。谢永增的作品中深深蕴涵着东方精神,但又具有构成骨法的线的意昧,恰当地融进在整个画面之中,他更以水墨为基调的常规,引进西方的透视手法,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穿插,合理夸张,再融装饰手法干其中,从现实中寻求浪漫,这种手法完全是一种新的创造,能够更符合内容和时代的要求、达到更自由的表现目的,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谢永增善于吸收所有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含英咀华,执着地进行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尝试。其作品大多是寓意含蓄,激发人们更加热爱生活。作者在继承民族绘画传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展示了其深厚的造诣。谢永增习以熟纸、矾绢作画,经多年探索,突出“造境”的情调,或表现激奋、欢快、热烈的气氛,或表现环境的安静、傍晚的沉寂、青山的浑厚,气氛烘托得有板有眼,耐人寻味。
入北京画院后。九门之都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思维空间,使他眼界更为开阔,境界提高很快,这时他的作品画风大变,从细致的工笔山水,转为大写意山水,而创作也更注重学术性和笔墨的精神体现,这一转型的确表现出他对中国画发展的更深理解和思维的超前。他意识到中国画如果过于追求其本体以外的东西,如形式、效果、装饰等,就会导致中国画本体意义的削弱。因为中国画毕竟强调的是境界,讲求的是笔墨,中国水墨的灵魂是写意,其精髓是“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课题,也体现着一个画家的境界、品味和审美观。而“写”不是简单的指书写,是要“写心”,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锐意创新,是中国画就一定要围绕“写心”这一中心,否则就立不起“意”这个文化理念,就更谈不上境界二字,这是中国水墨画的根,是本,是源。回顾历史,有哪位大师级的艺术家不是笔墨精妙?在“北京风韵”系列活动的首展中,谢永增创作的一幅以长城为主题的作品《故垒》在展厅里很“跳眼”,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的刘勃舒看到这幅作品后,非常兴奋,他对笔者说:这幅作品很出众,作者很有想法,思路很宽,笔墨的感觉也很好,摸索到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很有潜力和前途。
谢永增的写意山水之所以很“跳眼”,一下子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过去,首先是源于画面扑面而来的感觉和灵气,这种感觉不是平常人所能具备的,他没有按传统的勾勒之法去死啃固定的符号,而是突出意境和开发自己对山水、树木和笔墨的理解。黑能黑得进去,亮能亮得出来,用黑与白的交织深入,营造出多维的空间,透视有法,层次有章,空间有量;放能放得开,收能收得住,粗犷与细致相得益彰。既要有较好的写意整体效果,又要有细致入微的局部表现,把大自然生活中所看到美的瞬间和感受,通过传统的语言,转化成画家所理解的具有中国画精神的艺术品,完成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和飞跃,逐渐形成和谐有品味的个性化语言,同时又能得到社会及同道双重认可,这是一个画家的最难课题。从工笔到写意的转化,本来就有很大难度,因为在观念和技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恰恰表明他的理念清、方向明、路子宽、应变能力强,他是一个重趣味和意境能力的画家,胸中丘壑、纸上云烟,比自然山水多了一份人文的关怀,浸透着画家的情思和心意,洋溢着作者的想像和创造。
谢永增对山水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转化,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勤奋“悟”索的结果。在对前人的艺术创造感悟后,他以率意的点染表现出动感和韵致,渍墨积点,苍润幽深,浓淡相破,韵律极致;宿墨淡色的渗融表现形成凝重而苍润、厚拙而透亮的肌理语言,陈滓巧用,雅得新境。他创作意图明确,注重画面的视觉主体、笔墨及构成。山水画的艺术语言是靠具体的笔墨技法表现出来的,他很清醒地认识到点、线、面在画面上有如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抑扬顿挫、高低错落、疏密聚散的有机结合,会使作品更加耐看;而用笔的轻重缓急和顿挫转折的不同,会给画面带来不同的笔墨形态和节奏韵律,丰腴厚重是品位修养的展示。他在作品中力求构图饱满,很少留白,而留自处要么是水,要么是“光”感之作用,这点珍贵的留自,还能使欣赏者不会产生透不过气的感觉。在笔墨上他主要讲求浓重密集从而有变化多姿之效果,在用笔上则追求骨力雄劲、朴素率真的效果。他努力使点线交织错落,层层叠起,茂林清泉相互映衬,画面丰富而不累赘,景观阔大而幽深,前景和中景的树木表现出层次和空间的深度。透过这些灵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精神的理解,观察创作方法的把握,升华艺术的能力以及精妙的笔墨技法和造型能力。作品或朴实无华,或凝重幽深,或精细巧密,或高古神秘,充满着现代艺术家的活力和挑战意识。
谢永增对于山水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在自己山水画风的转变过程中有那么一股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冲劲,有誓从灵魂深处改头换面的胆识和魂力。这是他走向成功、步入纯熟的基础。山水画是艺术家认识自然、表现自然的理想载体,最传情打动人心的是意境,谢永增的作品无论是秋夜小溪,还是初冬瑞雪,都是那样的富有诗意,通透着文人的浪漫和散淡求善;吕粱秋深、银山塔林、故垒雄姿、王府邀月……春的嫩青、夏的浓绿,秋的金黄、冬的洁白,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是那样的令人陶醉。他是在用自己的感情在找寻,发现生活中的真与美。
寻找一种与自己主观境界相吻合并个性化的语言,是近年来谢永增创作的最大侧重点。他注重生活的洗礼,更注重与精深文化的交融,使其作品充满着景、情、境的和谐,因寄所托,展示出现代山水之审美精神。而构思的严谨,设计的理性,灵性的展现,意境的渲染,都体现出他对艺术的把握,展现出自己生命旋律的精神风采。
对艺术的理解是无止境的,而衡量艺术品高低的标准如今还有市场这一天秤。在当今艺术成为商品的火热年代,谢永增的作品一直都是收藏者们所亲睐的热门,从常见仿造他的赝品中,我们足以看到他作品的抢手。对于拍卖,他一直很低调,但他是作品进入大拍的当代最年轻的画家之一,而他的作品只要出现在大拍上,价格就屡创新高。品评标准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作品要好,一幅作品要有高的艺术水平和品位;二、作品要关注生活、关注时代、有思想、有境界;三、对传统技法的掌握,要有深厚的基础;四、要有创新精神、有探索、有开拓。这在谢永增的作品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随着时代经济大潮的迅猛发展,艺术品的收藏更是热瑚涌动,艺术价值取向也逐渐从盲目走入理智,这给真正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这也给谢永增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现在大多数收藏家不仅关注名气而更关注名作、精作,这也正对谢永增创作的路子。从市场这几年的势头来看,他的作品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很多有眼力藏家的热衷,这也表明市场良性循环的逐渐形成,因为像永增这一代年轻精英的创作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升值潜力是巨大的,发展空间更是无法估量的。
谢永增之所以能及时把握机遇,在艺术上和事业上取得突出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天赋和勤奋。勤奋这一点,在他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是一位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画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在他的性格中有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有一种力求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和处理问题的辩证精神,应该说这是他的特殊天赋。他通过自己长期的不懈努力,通过自己的勤奋,使自己的艺术一直在均衡地上升,这既有美术界、理论界的定位,也是艺术品市场攀升的体现。
相信谢永增在中国画创作这一领域中,一定会耕耘出更广阔的天地。
(彭利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