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学问家,其实心中是极坦诚的,不掩饰自己做人的本色,骨子里具有谦谦君子之风。唯原先生(筱明)字胤儒。一九八四年中英美术学院中国书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生性情洒脱爽直,文思敏捷,目高于顶,于中国书画艺术见地独到。无论他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实践,始终延续着一条纯粹的中国画的路线。他提出的《中国画血统论》在中国美术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他的治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中国文人的情愫??执着、勤奋、谨慎而不僵化、高标准的坚持自己的专业水准。这里所说的中国文人的情愫是指那些豁达、宽博又不乏?国?己的心境。这些品质充分溶入了他的性格之中。为此,他可以淡定而宽容的对待世人乃至某些专业人士的不解及偏见。可以淡然的对待本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地位,从而达到了超然乐道的境界。这与他后来在海外十余年游学、博览不无关系。
一九九一年始,他侨居加拿大,身边聚集一批来此大陆、台湾、海外的中国画家、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及艺术理论家。这期间,他对中国画的实践及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习及再认识,对海内外中国画坛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比较。在海外的十余年间,他饱览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博物馆、艺术院校、及民间收藏夹所收集的东西方艺术珍品。这使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规律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绘画史上真正有成就的艺术家,说道底应该是个脚踏实地的学者。平日对相关学科所作的功课,超过他们直接用于研究绘画上的功课。比如书法、文学、诗词、艺术史、金石穴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与考证,是非常透彻的。
唯原先生在文字上是下过大工夫的,对魏晋间的文章诗词感觉颇深。故平日所写的随笔、题跋、游记、诗词等用的词多平和质朴,而感情真挚。又每每多发奇想,令人见到其天真、可爱之处。今日读到他题写的《野葡萄》一首七言古诗。
“攀岩缠树终无惧,粒粒朱?不与人。却是张?传旧种,时时私语话沉沦”。一句“张?传旧种,时时私语”道出多少有缘与天真的心境,而“话沉沦”三字,又把我们带回到这无限苍桑的世界。
唯原先生在国画界可谓之通才,书法、任务、山水诸方面,无所不精。他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艺术应该是诚实的,不夹杂丝毫虚假的成分。”他在上课时为学生们作了大量的示范写生,但绝非是“奴隶般的忠实再现物象”。画中充满主动性、表现性,且形神俱佳、洒脱飘逸、性格*现。
在当今中国画坛上,能把人物写生,画的惟妙惟肖,刻画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家大有人在,甚至可与西方绘画一争塑造之短长的画家也大有人在。但能在一张纸中充盈着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达到“通达法与华中,深厚沉郁,神与古会,以拙胜巧,以老取研”者,却不多见,这与他数十年来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是分不开的。
唯原先生于书法博览甚?,遍阅古今碑帖,尤其于秦汉、魏晋人间书法著意最多,涉足弥深。对于碑帖间不同之短长各有评判,对各家各派均有卓认。观其画作中之题跋所透露出的古朴之气,以及随章变化,不拘头角的气象,可以称得上“书肇自然”之境界了。由于书法上的成就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唯原先生的花鸟、山水画,也呈现出一种闲雅、飘逸的意境。他的花鸟画在笔墨之中浸润着徐渭的笔意,透露出石涛、八大的气息,但仍不失时代的精神。用笔丰富、墨色绚烂,给人一种清新、?永的美感。
黄宾虹先生是近代山水画的大师,世人争相学之。然黄宾虹先生创作的背后,那深厚的国学与书法底蕴,却很少有人下功夫研究。黄宾虹先生曾多次强调说“画源书法,鲜血书论、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浮浅”。“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语,最是金丹。”(《轮画录》)
然世人学黄宾虹作品极少在书法上下功夫,学的东西全在皮毛之上。一此我给进修班的学生上课,一学生拿着他临黄宾虹的话请我看,画面到时有几分相似,但用笔寒蹇,满纸浮浅之气。除此之外也未曾到自然中、生活中去感受发现自然之美。我一气一急之下,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如此浮浅之气,则是死路一条”学生愕然,不知如何理解此事。其实我内心的话一时没有讲透,至今想起此事,仍觉有些歉意。凡是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都不会提出学某家就一定要像某家的主张,但如果学习的结果是浮浅、不耐看、简单化,那一定是没有弄清某家的真谛。而唯原先生所画山水从画面形势上看,也并非酷似黄宾虹,然笔中味道,画中精神又绝似。一副手掌大小的写生画,看上去感受之丰富是令人折服的。
唯原先生身边聚集着一批社会各界的朋友,平日来往甚密。文学界、京剧界、演艺界、企业界及侨居国外时的一些朋友,逢年过节或有闲暇之时大家聚聚,谈笑风生别有一番情致。所谓隔行如隔山,那些非专业人士的各界的精英们,皆以为他终日是一个“玩”字。不是古琴、便是诗词,尤其是京剧得嫡脉名师真传。
其唱腔作品、道白及台上台下风气在京剧圈内亦居名流。其实那些精英们哪里晓得,作为一个真正成功的国画艺术家,恰恰需要各种姐妹艺术的滋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艺术家人格品质自身的陶冶:而是中国画艺术内在规律与其他姐妹艺术互为交融、互为启发的湛化作用看似“玩”儿,恰恰是中国画家当下的一门功课。
唯原先生在艺术上去的的成就是和他的勤奋分不开的。每到一处谈笑悠游间,诗稿、画稿已在腹中草定。同行之人还在按他的话题畅想时,他已有不少作品收于胸中了。于唯原先生出游,只要不是他开车,车动不久则酣然入睡,其睡眠质量亦属上乘。晚上则可夜夜研究书画文章至凌晨三、四点放睡。
“才有限而道无情,心欲言而口不逮”面对唯原先生的画作诗稿,不知如何下笔,也不知如何收笔,我想还是以他写竹的诗稿来窥探他的艺术人生吧!
“已有清阴白玉栏,溪桥来映碧栏杆,今无与可知音少,独自霜筠斗岁寒。”
张济平(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教师)2007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