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广东侨批申遗全球征集文物

广东侨批申遗全球征集文物

http://feicui168.com 2011-10-09 08:51:12

  本版采写:林旭娜

  近日,中国档案局公布,《侨批档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侨批作为中外交流、交通史上的一部“信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赞誉为海邦剩馥、媲美徽学。但过去这些珍贵的民俗史料却屡被忽略。

  潮汕地区最后的侨批员,已经87岁和92岁高龄的潘得勤、庄雪卿听到侨批将申报联合国科教文“世界记忆名录”时,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原来,作为民间机构,从1994年开始,由退休人员组成的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便开始着手潮汕侨批的收集、整理、展出和研究出版等工作。2007年,汕头市启动了“潮汕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的工作,广东省档案局考虑到广东省侨乡还包括五邑银信、客家侨批,最后将“广东侨批”打包“申遗”,最后申报项目变成了“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增加了闽南部分地区的侨批档案。目前,侨批档案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而令潮汕地区的侨批爱好者和研究者高兴的是,关注侨批的已远不是他们这些圈内人,国际上很多专家对这些区域性民俗史料也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正在几天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才刚刚收到泰国泰中学会会长洪林和丈夫黎道刚两位学者整理、编辑的《泰国侨批业资料荟萃》书稿,由该中心筹划出版。“这部书稿是洪林他们花了2年多时间,从尘封多年的泰国报刊上大海淘沙般淘出来的资料,非常宝贵,约有四五百页。”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评价说。像洪林这样的国外专家还有不少,目前,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均有不少学者对侨批研究兴趣很大,对于使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文献资料,他们都可以免费使用,这种交流大有裨益。

  新加坡的李志贤、香港的马楚坚、郭伟创和台湾的陈英荀、吴贤俊等学者都与该中心有过交流,捐献过自己手中的文献,滨校武等日本学者对潮汕文化的兴趣也让王炜中印象深刻。泰国著名集邮家许茂春先生为了十几封侨批,而不惜花20余万美元的代价从外国人手里购下整部《荷属东印度群岛实寄封》邮集。最近,又以33万人民币的价格在上海拍卖会上拍得汕头解放时的侨批回批总包封。“侨批原本就是跨国交流的产物,文献保护和研究要打破国界、洲界和市界,划分区域会被笑掉大牙。”王炜中告诉记者。

  为给“申遗”提供更丰实的一手资料,一些民间的热心人士无不尽力,慷慨捐出收集到的文物,澄海民间收藏家陈郴将自己存有的几千封侨批送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梅州收藏爱好者魏金华则捐出了收藏的珍贵梅州侨批局印章。

  记者在汕头侨批文物馆了解到,目前收集到的侨批有10万多封,其中,大约有4万多封侨批原件和6万多封扫描件,寄批地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香港、印尼等,亚洲地区仅缺老挝,这是本次“申遗”的主体资料。据介绍,目前世界上最成体系研究和保存侨批的近此一处,不但有唯一一个侨批馆,还有一本学术刊物《侨批文化》,资料也最多,并已召开了三次国际研讨会。

  家庭系列批成“接力跑”

  在位于汕头市的侨批文物馆中,一组完整的家庭系列侨批被专门展出,这是潮安县东凤镇二房后厝陈宏烈旅居新加坡的大儿子集(执)允,二儿子集亮,三儿子集祥,小儿子集轩4兄弟及女婿黄筱生在1912年?1958年间寄回来的,几乎每人、每月都会侨批给父母,保存了整整560多批,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寄批接力跑”,研究侨批的专家告诉记者,寄这么多批件并非为了攀比,是潮籍华侨实实在在为家庭的见证,读来倍感温情。“母于上月底不幸跌伤,势颇严重,恕儿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实深遗憾。”澄海籍华侨陈鸿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泰国谋生,在侨批中他这样写道,表达了拳拳孝心。

  据了解,潮汕人家庭观念极强,即使漂洋过海也只认故乡的家为真正的家,很少有忘记家族责任不养父母妻儿的,重娶妻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华侨写给结发妻子的信中,都表达了从一而终的观念。

  原生态“草根”档案浓缩时代

  原中国侨联副主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庄世平曾说,创办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其意义不亚于创办汕头经济特区。侨批馆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唯一的主题馆,从中可以看出,侨批局世家出身的庄世平将侨批文化看得极重。

  如今,侨批成为邮票类拍卖会上的香饽饽,多次被拍出高价,但侨批除了邮票、邮路等属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其侨史文献价值。国际汉学家饶宗颐早在2000年就说过:“我们的侨批非常值得研究。到底有没有明代的?至少有清代的。这些资料如果把它公布出来是很新的。”

  作为民间的原生态“草根”档案文献,时间上,侨批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可以形成自然链接,系统反映社会演进;从空间上,覆盖了华侨海外活动区域及潮汕等侨乡各县。“与内容较单一、格式化的徽州契约相比,潮汕侨批的内容更为丰富:远渡重洋,涉及到海上交通;异国打拼涉及国际关系;经营侨批局,涉及金融业;家属寄回批涉及邮政部门。”王炜中说,这使得侨批大到“世情”、“国情”,小到“乡情”、“亲情”,成为最好的社会“切片”和标本。

  例如泰国侨胞陈绍林58年前写给妻子的侨批有这样的内容:“各地发生暴动,政府立即肖(宵)禁。”从中,人们可以看出当时该泰国的局势。林圣源写给侄儿的侨批中则可以看到1937年18万日寇攻陷上海的惨状:“眼下阐北一带,悉遭敌人焚烧,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已痛心,现沪上难民闻达百万之众,诚属可怜。”

  从泰国集邮家、收藏家许茂春捐赠给先生侨批文物馆的一批回批总包封复印件我们也可以一窥当时中国的经济形势。这个总包封中的一封位汕头马源封批局寄暹京三聘蚊帐街门牌301号的征集银信局收的回批总包封,1949年5月5日从汕头寄出,当时金圆券已通货膨胀得厉害,里面仅装10封回批的总包封的邮资竞高达525万元,信背贴满了面值为10万元(50枚)的邮票仍不够邮资,还须在信封的正面补贴7枚邮票,这是当时货币贬值的活见证。

  原籍澄海的印尼侨胞李芝敏1947年寄的批,每次是几十万国币,到1948年则是几千万元国币。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时,李芝敏头次寄批在几十元上下,到1949年则一次逾万元(最后达3万元)。为避免贬值,侨眷收到侨汇后,要立即把它换做实物。这些生动的原始材料,是研究当时中国国内经济状况最好的文献。

  侨生回忆侨批靠它上学过日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东南亚各个侨居国,回中国求学的华侨子弟增加很多,在广东有数千人,大部分侨生也要依靠父母寄来的批款过活。“我们住在学校,派送员一开始不认识我们,转交或留字条在校门传达室怕被冒认,而且这样一来收批人要两次到批局领批、回批。”马来西亚老华侨陈炳回忆说,如果送批人在教室外等下课,短短十分钟又太匆忙,很多侨生来不及办完就上课了,所以当时的批局为此颇费心思。

  最后,批局得到学校的支持,在传达室造册登记,验明银、证(后来的侨汇证)盖章签收后,侨批的送达和回批的回收都由传达室门卫代为收发。

  后来,部分侨生高考到北方的高校上大学,有些侨居国与中国未建交,不能靠银行、邮局汇兑,只能靠民间侨批局完成,但批局只能在闽、粤沿海侨乡派送服务范围内操作,为了解决侨生的难题,侨批人想出了利用邮局汇兑的办法,在征得寄批人同意的前提下,把批银委托批局按收批人就读大学地址从邮局汇给收批人,并附简言提示收妥复信,批局保留邮局汇款收据,备寄批人查询。

  侨批书法炉火纯青

  很多对书法有兴趣的人,翻阅潮汕侨批的印象,除了特殊的时空感,可能最直观的就是侨批的书法艺术了。“书法是侨批作为文献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时替人写批的多是字写得好、有文化的‘老先生’,有的还是书法高手,有机会,我真想好好研究,出一本《侨批书法集》。”王炜中感慨。

  产生于清末至1979年的侨批,多数批封、批信用毛笔书写,部分以钢笔写就,保留了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潮汕侨批萃编》中,有一封1954年新加坡莫步显所寄侨批,从封面“汕头瑞星里新编门牌三号交,李秀深先生启,外付港币柒拾伍元,叻莫步显寄”到信文,就是妍丽行书,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林俊聪认为,其中3个“以”字,堪称炉火纯青的行书代表作。

  也有个别侨批用草书所写,独具一格。泰国林文远寄澄海下岱美乡陈国潘,封与信,皆用草书,其最美而笔划最粗者是“岳”字,比其他字大逾倍,又处于信之首位,显得气势磅礴,力大绝伦。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