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结束的春季拍卖中,最出名的两件事仍然和钱有关。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这说明传统书画市场仍然基础雄厚。不过拍卖现场的另一幕也让人感触颇多:越贵的作品,参与竞拍的新面孔越多,举牌人中似乎已见不到上世纪90年代曾经活跃的老藏家们了。其中最著名的新入场富豪是日照钢铁的老板杜双华,他在保利夜场中花费约4000万元拍下多幅学院派画家绘制的写实性、抒情性的肖像油画,这在一些热衷当代艺术的批评家看来似乎品位不高。
的确,中国新富藏家的品位常常成为议论的内容,比如他们抢购红酒、奢侈服饰之类的行为甚至也是西方人热衷的议题。就艺术品的鉴赏来说,中国的新富藏家并没有多少经验??中国的艺术拍卖市场仅仅有十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的富豪阶层也差不多是这十多年间才逐渐成形的。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拍卖场上最活跃的藏家要么是海外的收藏家、经纪人,要么是国内收藏界的“行内人”、“老玩家”,进入的企业家也称不上大富大贵。等到2003年前后,艺术市场随着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暴涨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才吸引来国内富豪阶层越多越多的关注。对这些有着强烈投资意识的新型收藏家来说,艺术品是一种投资品,他们在乎的是买进卖出可以获得利润。当然,艺术品的装饰作用也非常明显??这是高级品位的象征之一,就像昂贵的名车、别墅一样。
这和大众,尤其是被大众习惯性认知的收藏家有巨大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收藏家往往出身世家大族,有着高度的文化修养,他们怀着保存艺术精品、文化命脉的热情收集各种书画、钟鼎、清玩,还会研究藏品的来历和评定风格的高低。这一类型的收藏家在现代中国也不乏其人,最著名的是已故的王季迁和王世襄两位先生,他们的身份的确符合上述标准,而且也在战乱和文革的洪荒时代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过,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买卖艺术品是一种投资。不少文化人,甚至包括从艺术市场的暴涨中获利不菲的艺术家,对此都时有抱怨。在他们看来,新入场的富豪艺术品位太差,而且买进卖出的频率太高,似乎是艺术市场中的危险分子。这的确是个问题,中国的富豪阶层刚刚诞生不到20年,其中很多人的受教育背景不高??杜双华是大专文凭,近年最受瞩目的投资性藏家刘益谦初中肄业??似乎也对文化艺术界的话题缺乏兴趣。但事实是他们出了钱,买了作品,至于买什么作品和什么时候卖出,至少在法律上来说是自由的。
至于品位,这和每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所属圈子的认识有关,实际上,艺术界内每个人的品位也不尽相同。比如,我觉得《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的品位就不怎么样,这是齐白石受人之托给蒋介石画的祝寿画,贵在尺幅大和有故事而已,不算是他的得意之作。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