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开明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过去40多年中,他曾数十次到访中国。前不久,92岁高龄的他再次访问中国,习近平主席称赞他“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见证者”。基辛格不仅一直关注着中国正在进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大业,也对中国文化怀有极大的热情,如同他在著作《论中国》中,首先以中国的独特性为切入点,阐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由此,我想起了30多年前他与中国农民画的往事。
那是198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画展”在美国纽约国际画廊开幕,基辛格作为该展的支持者,偕夫人出席并观看了展览,期间对展出的上海金山农民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10月7日,基辛格夫人南希来到上海,表示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金山农民画。很快,金山农民画乡的辅导者吴彤章和两位农民画家曹金英、陈芙蓉,带着50幅农民画来到她身边。南希看后赞不绝口,称赞作品有生活气息,色彩好,最终选取了5幅最喜欢的农民画收藏??张新英的《迎新客》、陈芙蓉的《重阳节》、曹金英的《鱼塘》、阮章云的《福喜》、陈卫雄的《斗牛图》。她格外喜爱《迎新客》,据说回去之后便将其挂在了家中的客厅里,连访客都很喜欢,以至于一位联合国官员的夫人,次年来金山专门寻求《迎新客》,最后如愿以偿。
中国普通农民描绘自己农家寻常生活的图画,为何受到大洋彼岸基辛格夫妇等外国朋友们的青睐?
这似乎难以准确回答,但又不难回答。
就作品而言,《迎新客》是一幅“静物画”。画面构思巧妙??没有出现人,而是通过桌上摆放的丰盛的物品,间接地表现出江南农家主人的热情好客,题目中的“新”字,也意味着不断有客人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是这位农家主人待客心情的真实写照,也展露出中国人真诚、友善、好客的博大胸襟,体现着对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睦邻友好传统美德的传承。深沉美好的情怀,在质朴的农民画里自然流露,这应是南希喜爱这件作品并将其挂在客厅里迎客的直接原因。
这幅农民画在表现形式上也很精彩:深色格子花纹的桌布为衬底,中央画着盛满各种水果的朱漆果盘,果盘四周错落有致地摆放着青花茶壶和四只白色茶碗。作者张新英说:“这好比一间黑屋子里开了四扇窗,这样画面才能透气。”美学家王朝闻听了称赞说“金山农民画家用他们自己所掌握的朴素语言??‘好看’,‘开心’和‘自己也会笑出来’等表达他们对于形式美的挚爱”。金山农民画独特的艺术形式,甚至让外国专家称赞看到了中国的马蒂斯。应该正是农民画浓烈的中国乡土味以及契合现代审美的形式,打动了基辛格夫妇及广大中外观众。
1986年初,在中国美术馆工作的我,携包括金山农民画在内的中国农民画到美国办展览,受到热烈欢迎。从当地报刊的评论中,美国朋友喜爱中国农民画的深层原因或许能够寻得一二:“中国农民画家们具有纯真而朝气蓬勃的风格,既抓住了传统同时又表现了在那个不断变化的国家里的现代生活方式。”“画面色彩鲜艳、强烈、浓郁,描写了中国乡村生活??捕鱼、染布、集市、缫丝以及小镇上的人们拿着小板凳去观看户外电影等,率直、有趣,这些画易于理解,易于欣赏”……从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美国民众对中国农民画的喜爱,包含着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好奇、关注、看好。同年1月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再次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为封面人物,邓小平也被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美国友人购书赠我,表达了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赞佩。毫无疑问,基辛格作为一名政治家、外交家,对中国的观察比常人更为深入,从这些普通中国农民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中,他应当体会到了更深层的价值和意义,并透过它看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中国。其夫人跨洋觅画,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民画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它曾作为时政的简单化图解,使农民画家的真情难以自然流露;也曾盲目追求学院准则,致使农民画家的创造性泯灭。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农民画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在吴彤章看来,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农民画,应该成为一种现代的民间美术,它一定要扎根于“泥土”,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才能长久地保有生命力。他在对民间老艺人的走访中逐渐意识到,自幼受民间美术耳濡目染的农民所具有的才艺及审美能力,是可以作为绘画入门的途径乃至绘画基础的,于是便启发金山农民画家将从陶瓷花纹、灶头壁画、蓝印花布、民间玩具、剪纸、刺绣、泥塑、皮影、砖刻、漆绘等民间艺术形式中学到的造型本领,转化运用到表现新生活的绘画上。由此,金山农民画家如鱼得水般地进入自己的艺术王国,涌现出了张新英等一大批优秀画家。他们内心的真情自如地流淌,对形式美的创造智慧也尽情地施展,进而将千百年来凝结在民间美术中的农民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以崭新的绘画形式表现出来。金山农民画的面貌焕然一新,并于上世纪80年代名扬中国画坛,且蜚声海外。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除了上海金山,吉林东丰,陕西户县、安塞,山东日照,江西永丰,江苏邳州、六合等地也都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农民画创作群体。如今,全国各地的农村、牧区、渔岛、社区的数十个农民画画乡,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最广大群众对时代的感受。这种擅讲中国故事的劳动者的绘画,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