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文字载体,汉字具有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深远意义。汉字不仅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在造型审美、寓意能力和情感表达方面也独树一帜,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关注中国文化的一个焦点,汉字的书写体现了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同美育和智育都密切相关。但是,近年来,随着英语和电脑运用的不断普及,我国青少年的汉字书写和使用能力在整体上明显减退,键盘越打越快,汉字却越写越差,表现为错别字频现、字体难看和文字的不规范运用。有机构曾在上海做过的一次“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70 %到80 %的年轻人写钢笔字不合规范。
青少年的汉字书写不合规范的问题在各类考试中有着集中的显现。东北师范大学在阅卷中曾有几十份作文试卷因字迹潦草被定为“疑难卷” 。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也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困境。即使是一些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年轻人,也经常会在电脑打字时文思如涌,遇到手书时则遇到表达障碍,常将一些笔画复杂的汉字写错或以拼音字母代替。在被很多当代青少年视为精英楷模的文艺“明星”中,能写出像样签名者也不多见,通常只能以流畅和怪异的字体来显示“个性” 。加之,不少公之于众而并无审美可言的名人题字,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杰出无须练字”的公众印象。
书法训练的缺乏,也会导致很多青年人对诗词、国画、古文失去或难以产生兴趣,因而距离祖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究其根本,当代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为何退化,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电脑的输入日益取代识文解字的过程。智能打字不要求完整的汉字音节输入,根据数字或汉字首个字母的组合即可提供词汇选择,输入者不仅无须具备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就连汉字的正确发音都不必充分掌握。久而久之,输入者只能识字而不能解字,只认字型而不管笔画和书写顺序,一旦遇到手写,忘字或写错字的情况在所难免。
第二,电子文本的普遍应用减少了写字的训练机会。学生的作业越来越多地以打印形式呈交。在本应巩固和提高手写能力的中学阶段,用电脑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反而更高,如PPT作业、网上信息汇编、投影仪交流、电脑小报制作,都取消了手写汉字的机会。进入大学阶段后,作业和论文更是主要靠电脑完成。在基本功非常薄弱的情况下,青年人在进入职场后又大多处于无纸化办公的环境中,写汉字的机会更为缺少,只剩下工作笔记或审批签名等极少的手写机会。
第三,在能力培养和检验中忽视对书法水平的要求。在多元化的青少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中,汉字的书法教育越来越不被重视。学校和家长在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时很少把书法视为重要和长期的训练科目,而参加基础教育以外的一些书法培训班的学生,通常也只是为拿证而短期练字。在社会上的各种入职审核中,用人单位通常注重求职者的电脑能力和打字速度,并不要求手书能力。
第四,汉语表达方式的异化影响了汉字的规范使用。英文的简化使用(如CEO-首席执行官, VIP-贵宾) ,新潮的网络语言(如WAN-我爱你, 5555-哭) ,媒体传播的新创语汇(如PK-两强相遇,粉丝-支持者) ,
使青少年在使用汉字时失去了很多规范和必要的选择过程,因而也失去了书写的练习机会。
现代生活方式对汉字书写的冲击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管理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在东方文化圈中,日韩两国都在全球国际化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但同时又都是继承和保护自身文化传统的典范。中国作为日韩文化的主要渊源,不能不对自身年轻一代疏淡母语文字书写引起足够重视。为加强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解决中国人写不好中文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如把汉字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课统一规定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和长修课,每周至少各一节,并统一书法课教材,把读帖和背帖作为固定的课程内容;制定书写水平标准,在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九年期间分4个学段学习汉字书写的要求基础上,为学校在书法能力的等级评价方面提供明确标准,于考试中加入笔画、笔顺等汉字书写知识;将学生的书法课程成绩规定为对教师和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明确书法课成绩在考核和评级中所占比重;建立中文书写水平认证体系,证书分五个水平等级,以一级为最高级,学生、教师、社会人士、外国人均可参加考试,从而为社会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可量化的文化素质审核标准;在公立学校的教师和政府公务员招聘中,规定对中文书写能力的审核要求,拒绝接受打印的自荐信和简历,要求应聘者的“中文书写水平”不低于三级;教育、文化、宣传、科研部门联合制定和推动“中国人写中文”政府工程,加强远程教育、媒体宣传、书法竞赛,开展无纸化书写练习技术的研发,在公共场所严格限制使用不规范汉字、错误汉字和不美观题词,鼓励用优秀手书作品印刷公益广告。
写好汉字,如同学骑车,一旦学成,终生受益。只要国家重视,措施得力,持之以恒,提高全民汉字书写能力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面对祖先、当代和后人,这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使命。
作者:王林旭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