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要宗法宋、元,这现在已经为大家所共识,所遵奉,但在实践中,目前学宋画且有相当成绩的不乏其人,而学元画的却不多。
虽然宋代和元代同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峰时期,但从绘画风格而言,两个时代是迥然不同的。从绘画观念上看,宋画写实,山水画讲究气势。五代荆浩开创的“全景山水”,至北宋初的关仝、范宽、李成,已臻于完善。郭熙宗李成,其全景山水极富皇家庙堂气,故宫庭中都是他的画。南宋四大家,都出自宫廷画院,虽然马远、夏圭所作构图有“一角”、“半边”之称,但整体绘画依然讲究法度,严谨、工致、细腻、精美,依然是宫廷院体绘画的气息。但元代绘画就大相径庭了。元代受外族统治,汉人处于社会底层,文人没有了出路,只得隐迹山林,无所事事,惟以书、画“寄兴游心”,“自适其志”,“聊以自娱”。他们自小读书,练书法,倡导“援诗入画”,以书法的笔法、写意的手法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不为法缚”,“写胸中之逸气”。而山水画正适合营造这种意境,于是一枝独秀,自此成为中国画诸画科中的主流。唐张?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用心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宋画重写实,再现造化的宏伟险峻,而元人的“自适其志”,则更是将个人意愿融入大自然,营造“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此,他们放弃了宋以来崇尚雄奇峻拔的北方山水的画风,而改宗五代董源、巨然开创的“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南方山水的画风。元代文人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画,使绘画成为抒发个人意愿的载体,一种士人的文化娱乐,后人谓之“文人画”。在“逸笔草草”“不为法缚”的同时,却也抬高了入门的文化门槛。
再从绘画技法上看,宋画多用绢作画本,绢利于湿笔勾、皴、染,留下的线条凝重爽利,用笔的起承转折清晰可辨。元画则改用纸作画本,笔中墨水稍干则留下的线条松秀空灵,形成元代绘画“干笔皴擦”的特点。清王?曾概括:“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是大成。”元代绘画的笔墨特点,成为构成中国画优秀传统的一大要素。
元代倡导以书法的笔法入画。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中树的点叶,都是按书法的笔法写成的,提、按、顿、挫,极富书法的节律和美感。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长达20厘米的长披麻皴,须用锋颖极佳的狼毫笔略带侧锋放笔直下,飘逸潇洒,秀美雅致。中锋的线条浑厚凝重,而侧锋的线条爽利灵动,两者兼用,拓宽了笔墨的表现力。“率意”的松灵的线条,似乎很适合营造文人画闲逸清寂的意境,至王蒙后期的《夏日山居图》,融勾、皴、点为浓密的擦笔,意超象外,笔墨的表现达到新的境界。
但是元画的干笔皴擦,在纸上留下松灵的线条,尤其是王蒙画中的解索皴,随意挥洒,笔断而意连,线条的起落、转折的轨迹模糊,却使初学者难以依循,不像宋画勾皴的线条那么清晰而有规则可循。这也是初学元画的难点之一。
我从1990年代初自学宋、元山水画,从临摹传世的宋、元的经典作品入手,先是求博、求全,三年后转入临摹元画为主,五年后则专攻元代的王蒙。此前,我曾买到一幅珂罗版的《青卞隐居图》,挂在墙上五年,不知如何下笔。此时有了点基础,便大胆动笔临摹。我经常去博物馆观摩原作,发现珂罗版还有很多缺点,一是画面模糊,很多细部未能清晰呈现;二是无法分辨墨色和原作纸的本色,这即使是今天的电脑仿真印刷也不可免。所以,初学元画者,必须多去博物馆观摩原作,从中领悟原作笔墨的精华。但博物馆陈列的数量有限,大多数作品散落世界各地,只能看到印制的画册。必须在反复观摩原作,反复临摹的过程中积累辨析的能力。现在印制的新画册,比较十年前大为改进,有些过去模糊的笔墨痕迹,现在较为清晰地呈现在我目前。我这两年曾摒弃一切应酬,将传世的18件王蒙作品通习一遍,并将部分作品作全图放大或局部放大的尝试。
来源: 中国爱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