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黄宾虹先生的点点滴滴,都是艺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不久前的全国文物普查中,浙江省博物馆重新系统整理了黄宾虹先生的文书档案,总计6000余件。除了研究黄宾虹的治学、交游之外,浙博书画部主任赵幼强还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黄宾虹的润例。
润例,就是书画家写字画画的价格标准。过去书画家都靠卖字画为生,谈润例是很坦荡荡的。那么,黄宾虹的润例是多少呢??1946年,黄宾虹为自己亲订的润例为:山水每方尺五万元,花卉篆联减半。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他一幅山水画,可以换500个鸡蛋。
2014年3月25日~5月18日,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浙报集团将联合推出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大展,届时,浙博孤山馆区将展出200余件黄宾虹的山水、花鸟和书法精品。更多黄宾虹的秘密,你可以等到这次大展,再来探一探。
一张山水画等于500个鸡蛋
黄宾虹先生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作及所藏书籍文物等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由浙博收藏。经过三年多的整理和清点,这些遗作遗物才列具完整的清册,其中包括:自作书画5000多件,收藏古今书画1000余件,古印近900方,铜、瓷、玉等各类文物近500件,碑帖藏书近2000种,文稿、信札“一木箱”。
这号称“一木箱”的文稿和信札,其实数量很大,有的一小叠里,就裹着数百件。大到黄宾虹和他人的书信往来、研究、手稿,小到他的住院证明、全国政协会议签名册、代表证,甚至一张小纸条。
其中,有些资料已经出版,比如傅雷写给黄宾虹的100余封书信;也有一些新发现,反映了他在治学上的成就,比如黄宾虹画的古玺手稿,数量数以千计,特别精彩。
书画部主任赵幼强过目了所有资料,最让他吃惊的,是数量庞大的求画书信,毛估估,总数不少于一半,也就是2000多封。
“按照每封信求两张来算,起码有4000多张作品。”更何况,有些信求画多件。
赵幼强说,可见,黄宾虹作品的存世量之巨大。
资料里,还发现了一份黄宾虹的润例。
那是1946年,物价飞涨,83岁的黄宾虹重新制订了“虹庐画例”(虹庐是黄宾虹的别号),“山水每方尺五万元,花卉篆联减半,双款题跋诗文另议,润金先惠空函不答。黄宾虹自订”??这份润例,很货真价实,因为,从作画所费的功夫上说,花鸟可能半天就能画两张,而一张山水则要画一周。
在当时的书画圈,书画家并不以言钱为耻,这样的润例不是个例。就拿齐白石来说,1920年他自写了“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的字幅,挂在客厅显眼处,甚至标明“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那么,这样的润例,算是高收入吗?
根据《大众晚报》1947年7月30日的资料,1946年,100法币只能换一个蛋,到了1947年,只能换到一只煤球或三分之一根油条,到1948年,则只相当于4粒大米了。可见,黄宾虹的一张画,在最多的时候,也就500个鸡蛋。据说,1946年齐白石到南京、上海办画展,带去的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来的“法币”连十袋面粉都买不到,第二年,他索性挂出了“暂停收件”的告示。可见,他们享受的待遇,和今天书画家们还是有差距的。
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画家
从这些书信看,当时向黄宾虹求画的人非常多,亲戚、好友、同事,还有很大一部分社会名流,比如郭沫若、夏衍,都曾向他求过画。
黄宾虹的卖画高峰期,基本集中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之后,社会变革,贫富差距减少,购画的需求急剧下降。
1948年秋,黄宾虹应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聘,任国画教授,全家从北京迁往杭州,居住在栖霞岭31号一座单独的寓所里。从此,他开始进入静心创作的艺术巅峰时期,作品也不再有商业味。可以说,杭州七年,是黄宾虹创作最理想化的时间。
赵幼强说,市场化不仅让黄宾虹不为柴米油盐烦恼,也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
“黄宾虹卖画,更多还是为了以商养艺。他需要很多素材,需要买收藏品,创作上的开销非常大,他不可能光靠工资来养活他的创作。”
“大家都知道他和傅雷经常探讨艺术,其实,很多探讨是在办展卖画的过程中完成的。傅雷经常通过市场的反馈来引导黄宾虹。”
比如说,当时的求画者通常很直接,画什么地方山水,都是点名要求的。蜀中、桂林、黄山、浙东山水,黄宾虹都按照要求完成。有人说,黄宾虹的山水不是从自然中获得的,但看到这些书信之后再去观察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山水画还是与自然有对应的。当然,他通过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表达。
对此,黄宾虹的太太宋若婴曾有段回忆??一次,一位友人以四川山水为主题请黄宾虹画一部册子,“他画了峨眉写生的真山真水,画得漆黑,可是神气很佳。结果,这个人是江苏人,对于高山峻岭看得较少,就嫌黄宾虹画得太黑,不太漂亮,心中不太乐意。其实这本册子真是他通过游览写生所得的美好山水,通过自己的情意反映在画上,可以说是他得意的笔墨。”
当时,在上海举办展览的画家,都喜欢在展览前请客,来者都是富商巨贾,展览会一开幕,这些人便来定画,所谓“捧场”。黄宾虹很看不惯这些,有些富商拿钱来要画,他会拒绝,但只要是真诚求他画的人,他都愿意给。
有些人因为经济困难拿了黄宾虹的画去卖钱,他就对太太说:“我给人家的画,卖不卖由他,如他卖了,我等于在经济上帮助了人家,也是好事。”
这些年,赵幼强一直在深入研究黄宾虹,这一次专门提出黄宾虹润例的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现在的黄宾虹研究过于主观,而他“反对把黄宾虹神圣化”。
“黄宾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他之所以成功,就两个字??勤奋。黄宾虹不是什么天才画家。这么大量的作品和手稿,一般人无法想象。这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艺术是在学习中前进的。黄宾虹晚年变法,完成了自己的艺术巅峰创作,正是因为他在学术研究中不断体会创作。”
“对黄宾虹的研究必须要耐下心来,他的信件和著作都客观呈现了他的成长经历,黄宾虹不需要主观的评价。”赵幼强说,现在浙博正在进一步做的,是逐步开放黄宾虹的资料,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向观众和社会呈现一个更为客观的黄宾虹。
作者:林梢青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