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街原名十泉街,东起葑门桥,西抵三元坊。据《沧浪十八景图咏》记载:“相传淳熙年间,江南大旱,里人造井于此,竟得十眼,涓涓然,晶晶然,冬暖夏凉,不溢不竭。于是众人喜而旱魃去。街因泉兴,泉因街名,十泉街之名自此远播矣。”
乾隆南巡,驻跸织造府,又尝自葑门登岸,鸣驺开通,按?徐行,百姓欢呼。龙颜喜悦,大吏以为盛事。因皇上自号十全老人,遂改十泉为十全。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的涉外宾馆几乎全聚集在十全街,到苏州考察、旅游的外国人如过江之鲫。十全街沿街居民纷纷破墙开店,一家家古董店、画廊、工艺店鳞次节比,逐步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旅游品特色街,十全街还因此上了国外的著名旅游杂志。
其时的十全街承载着姑苏城的风情,狭窄的街道,两面是青瓦白墙的店铺,一边店铺的后面是一条小河,河水静静的流淌在岁月之间,“水陆平行,河街相邻,两路一河”擦肩而过,诠释着刹那间的永恒。而老墙上的斑驳痕迹记载着古街曾经的风霜。屋檐相连向前延伸着,参天的梧桐大树遮盖着十泉老人留下的足迹。
那年的十全街弥漫着古城忧伤的味道,也体现着“人间天堂”的气质,空气和阳光都是那样的惬意,散发着一种慵懒的气息,养着你,滋润着你。
当时的十全街聚集了至少300家商铺,其中也不乏较为专业的画廊,所售画作也以苏州画家创作的居多,题材也多为描绘苏州园林、水乡之类。而苏州人性格温和、多柔情,所以也善交流,画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工艺品一条街”蜚声海外。八十年代中期,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也曾到访由振兴昆曲基金会经营的兰馨艺苑,可想而知那时十全街的著名。
1990年我大学毕业回到苏州,邻十全街而居,同学吕伟第一个下海吃螃蟹,接手经营了一家名为“中山堂”的画廊,叫卖着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也兼售临摹范曾的中国画。因为有了这家画廊,同学们也经常相聚。夏天的傍晚在店前的人行道上乘凉,抬头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也许能够觅见月色或者星光在树荫间幽幽的跳跃。冬天围着电炉取暖,也是其乐融融。而无锡的老耿也常常骑自行车来苏州十全街的“中山堂”,喝茶聊天后,继续骑车回无锡。而画廊生意却成了陪衬的工作,这与改建后十全街的经营者们顶着每年巨额租金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也许,那些过了青春期还能留存下来的记忆才是最值得珍重的。如此,虽然十全街画廊、工艺店林立,但也是住家与店铺交错而生。这也赋予了十全街满满的生活气息。
相较于改建后的十全街,那些年的十全街因为画廊经营方式的不同而更具有人情味,回味那些年却如陈年窖酒般的醇厚、悠远而绵长。那些年古城是沉静而从容的,而穿行在古城的十全街也承袭了这份秉性,而那时的画廊也濡染了这份气质。每每回忆时仿佛会被轻轻触动而泛起涟漪,画廊则是那些年里隐约飘逝的岁月发出的低低吟唱。
刘佳
来源:城市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