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蔓菊
初春时节的北京,乍暖还寒。坐落在通州南部的台湖国画院,在料峭的杨柳风中显得更加幽静。置身其间的四五十个工作室,尽管各自大门紧闭,但每一扇门内都是激情四溢,翰墨流香。见到柳方金时,他正在工作室搞创作,两幅作品已经完成,就差题款了,还有一幅刚画完初稿,水墨淋漓。工作室很敞亮,上下二层楼收拾得洁净雅致,苍翠欲滴的盆花,栩栩如生的木雕佛像,古色古香的茶具,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品味和情趣。环顾四壁,挂满他的作品,有金碧山水团扇,也有六尺青绿山水大作,都给人气势磅礴、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木几案前,柳方金亲手炮制着上好的铁观音。从容稳健、睿智淡定的柳方金一看就是经历过的人,听友人说,他曾当过煤矿工人、基层干部、广告公司经理,搞过商业美术、橱窗设计,经历过生活的苦也经历过人生的难,最终走上了自己梦想的职业生涯,并以独特的现代青绿山水享誉画坛。如今,所有的苦难和磨砺都付笑谈中……
梦想在动荡飘摇中生根
1955年,柳方金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著名的帝王之乡、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父亲影响,柳方金从小就喜欢画画儿。父亲虽不是学院派,但艺术天赋很好,传统根基也很扎实,笔墨语言、色彩和造型能力,也都非常到位,人物、山水、花鸟等都有所涉猎。六七岁的时候,柳方金就是父亲忠实的观众和学生了。耳濡目染中,柳方金深深爱上了绘画。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柳方金俨然是个小画家了。文革开始了,到处都在写标语、画伟人像。柳方金跟另外一个爱好画画儿的同学,成了美术老师丁道海的小助手。校门口的大屏风、院墙、黑板,成了他们涂鸦的阵地。丁老师画巨幅伟人像的时候,先打上格子,然后按比例放大,框架勾勒好后,柳方金和那个同学,也爬上高高的手脚架,帮着他泼大块的颜色,刷大块的漆或墨,老师再仔细收拾局部,就这样画了很多作品。
小学毕业后,柳方金上了徐州第十一中学。样板戏的时代开始了。各个学校竞相演出《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部红色经典剧目,学生们能演的演,能唱的唱,各显其才。柳方金是充分发挥其绘画才能,跟几个同学一起做道具、画布景、设计舞台,芦苇荡、丛林、雪山,画得活灵活现。就这样,从小学五年级到中学毕业,文化课没上多少,但美术方面一直没有间断,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和色彩基础。
当时学校实行“连排制”,一个自然班叫“排”,一个年级叫“连”,年级主任叫“连长”,教导主任叫“指导员”。柳方金所在的“连”有四五百人。他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是老师们重点培养的好苗子,有一次考试,柳方金获得了第一名,不过,“全连”只有三个及格的。初中毕业的时候,当时的“连长”、和“指导员”都建议他继续求学,哪怕上师范类学校,两位老师轮流劝说,但柳方金没有听从。柳方金是个极其懂事的孩子,他是家里的老大,他不忍心父母为了他们上学而日夜操劳。于是,他早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多年后,已是徐州十二中支部书记的那位教导主任,还把柳方金叫到家里,追忆当年,问他后不后悔。柳方金笑了笑,人生如梦,很多时候是无奈的。不过,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只要尽力尽心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挥汗如雨中奠定人生资本
1972年,刚满17岁的柳方金分配到了徐州大李庄煤矿,做了一名掘进工,就是从事巷道的掘进,以满足运输、行走、管线以及通风等需要。掘进工是最累的工种,掘进的过程,也是个辛苦而充满危险的过程,打眼、装药、放炮、运渣、支护等工序,全都是掘进工要干的。一个班组八九个人,除了放炮是专人,剩下的工序轮流做,也全都是考验人的活儿,一铁锹下去,铲起的渣土50斤以上,甩到车上,一小车是1200斤,还不包括车的重量,装满了车,还得运走;砌巷道用的石头,哪一块也都50斤以上,不仅要搬起来,还要举上去,递给上面的人;一根水泥横梁,15公分宽,25公分厚,240公分长,搭上肩,两个人扛着走了……如此繁重的体力活儿,没有压倒17岁的柳方金,反而让他练就了结实的身体和坚强的毅力。
当时的工作是三班倒,由于超强的体力劳动,柳方金的饭量惊人。老式的粗瓷大碗,他一顿饭能吃三碗米饭,两碗菜,剩下的菜汤泡着水喝了,才算吃饱了。一份荤菜是一毛五,而他常常只买8分钱一份的素菜。柳方金属于壮工,工资不低,刚进单位是每月31.5元,半年后转正,属于三级工,每月43.1元。中班费每天补助8分钱,夜班费是3毛钱,加上营养费等,柳方金最高时一个月拿到70多元,在当时是高工资了。每个月8号开资,柳方金至少交给母亲50元,剩下的自己留着买些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在那段物质匮乏、劳动繁重的岁月里,柳方金依然坚持画画儿。他非常渴望能买到几本画谱或画册。但当时书籍属于稀缺物品,连书店里也很少见到有关绘画的书。有一次,在朋友处借到一本张秋园的画谱,期限是三天,柳方金花了两个通宵用毛边纸全部临摹下来。终于,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画谱,直到现在还珍藏着。
命运似乎存心要考验这个刚毅的年轻人,让他一次次在机遇之门外受冷。1975年,最后一次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单位领导很欣赏柳方金的才艺,有意推荐他上南京艺术学院。但一个基层领导说柳方金够专不够红,其实是他个人对柳方金有意见。工友们都劝说柳方金,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道个歉,把这关过了,大好的前程就有了。而柳方金宁肯不上学,也不低头!他觉得作为一个人,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
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柳方金参加了。记得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总站在他的背后,看他画,私下里几个老师交流,也不时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柳方金,认为他很有希望。考试结果是专业课分数很高,文化课没通过。这不能怪柳方金,很多课程没有学过,如外语,除了认识26个字母就是会喊几句口号。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柳方金,又回到煤矿,当自己的工人。他没有灰心,继续在挥汗如雨中,练就着身体的资本,并像掘进巷道一样,一点一点向前推进着自己的艺术梦。
我们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柳方金是个极具责任感的人,从他的作品和为人中都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实现一个人存世的价值。他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能白白走个过场。为此,他比诸多人更多了一份心思和责任,而这份责任,是与生俱来的。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柳方金已经是个小画谜了,美术课是他最喜欢上的,课外有点时间就画画儿,课本、墙上、沙地,到处信笔涂鸦。当时能看到的画儿,除了年画、烟盒、画片,就是连环画了。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者“口袋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们的最爱,一两毛钱就可以买一本,互相交换着看,还可以到小书摊租阅。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也有《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电影绘本,还有《木兰从军》、《牛郎织女》、《孟姜女》、《白娘子与许仙》等神话传说。看一次一分钱或二分钱,最贵的不超过五分钱。柳方金经常与三四个小朋友一起去租阅,看的时候,各自拿一本,坐成一排,乘老板不注意,就交换了,往往花几分钱能看上老半天。连环画儿不仅故事吸引人,画得也好,柳方金更多的是在欣赏画面。他等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连环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能以不同的绘画手法表现,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摄影,甚至油彩、丙烯均可运用,但最常见的、最传统的仍是线描画,有工笔彩绘,也有写意笔法绘制的。那个年代的大画家,几乎都画过连环画,程十发、刘旦宅、刘继卣、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丁聪等著名画家都曾是画连环画的高手。通过阅读和临摹大量的连环画,柳方金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有一次,看完连环画,已近黄昏,柳方金和小伙伴们来到徐州市中心人工湖边的假山上玩耍,不知不觉中,月亮出来了,几个小孩对着一轮水月异常兴奋,争相诉说自己的理想,有的说想当解放军,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开飞机,而柳方金却说,“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或许,当时小朋友们根本没听懂他在说什么,但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柳方金真的在思考了,而且就是这个问题,左右了他的一生。
从那时起,柳方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画家,绘制出流传千古的好画儿,留给后人。长大后,柳方金当过煤矿工人、基层干部、广告公司经理,但他最终舍弃了那一切,做了一名职业画家,这都是因为他的那句话。
我吃煎饼卷辣椒,心里舒畅
美国快乐研究专家玛西?西莫夫曾说,心灵有一个能量场,回想一段快乐的时光或一段美好的记忆,会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在心里流动,那就是心灵的能量。在那段挥汗如雨的岁月里,柳方金的心灵能量,就源于他的画笔。那时,他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洗去满面煤尘,倚在床上静静地画上几笔。尽管他做梦都想当个画家,而那个梦,是那么遥远。
1979年,柳方金终于离开奉献了7个春秋的煤矿,调入徐州百货公司搞美工。在那个凭票购物的年代,商业口是好单位,而且还能从事艺术,柳方金很开心。当时橱窗是商业展示的唯一窗口,包罗万象。商业美术很锻炼人,在设计中,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等都会涉猎,具体操作的人还得会木工、电工、雕塑、绘画以及造型等能力。柳方金终于找到一块用武之地。期间,单位派他出去考察学习,北京科普一条街、广州橱窗模式等,让他大开眼界。1987年,柳方金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在工艺美术方面做了进一步提升。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柳方金在商业美术领域做得风生水起,1987年的全国金橱窗大赛中,他获得金奖。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工作的关系,柳方金当了广告公司经理,凭借个人能力,他把广告公司经营得效益很好。但在迎来送往、筹光交错中,柳方金觉得心里空空的。他几乎没时间画画儿了。有个朋友想盘下一个大饭店,让柳方金来管理,朋友很仗义,说赔钱了算他的,盈利了平分。柳方金还是拒绝了,不是怕赚不到钱,而是怕远离了自己的梦想。他厌倦了,只想多给自己点时间,多画几幅画。朋友很不明白,广告公司有几十万欠账,他不去讨要,光想着画画儿,而画画儿是纯往里投钱。让柳方金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夫人理解他。夫人通情达理,贤惠善良,起起落落中,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成名后的柳方金多次公开场合坦言,如果搞一次极为轰动的画展,第一个鞠躬的,就是向他的夫人!确实,三十年的相濡以沫,有着太多无法言表的感动。
就在广告公司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柳方金辞职了!他想,干一辈子商业美术,最多只是个出色的工匠而已,不赚钱了,天天吃煎饼卷辣椒和咸菜,心里舒畅!于是,他如愿成为一名职业画家。2003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国美协高研班;2005年,他再次返京参加中国美协高研班,并且留在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009年,柳方金去清华美院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任助教。吕云所是我国当代北派山水画代表性画家,被誉为画太行第一人。他性情直率,治学严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内和东南亚的画展,就轰动一时。伴随吕老师身边,柳方金受益匪浅。
跋山涉水写豪情
柳方金是位艺术全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物、山水、花鸟画及油画、水粉、壁画等都画。1988年,他意识到,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还不是名工匠!就在那一年,他思考后决定主攻山水画。柳方金认为,在中国画中,最为博大精深的是山水画,传世最多的也是山水画,现在人物和花鸟画的很多技法,也是从山水画中继承下来的。
清代画僧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对于想在山水画中有所建树的柳方金来说,这也是条真理。走进自然,从祖国的大山大水中汲取和感悟,是他决定主攻山水后更加用心做的功课。上黄山,登太行,走苗寨,游漓江,入藏区,驰骋草原……在乐此不疲的跋山涉水中,不仅有豪情万丈,更有艰险重重,为了体验藏乡风情,柳方金就差点把命搭上。
2000年深秋时节,柳方金和一位军旅画家到川藏一带写生,广元、青川、唐家河、毛香坝、南坪、九寨沟、松茂、汶川、映秀、卧龙、四姑娘山、泸定等地都去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到了青川,朋友把他们送进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那里地势险峻,就请了两个当地人做向导。走进无人区,山上没有路,向导也只知道大体方位,用砍刀砍出一条小路,一行人通过。不巧的是下了一周大雨,不能原路返回了,就寻找别的道。记得有一段山路,大约只有10厘米宽,两边是悬崖峭壁,向导几步就过去了,而画家是慢慢挪过去的。下山后遇到一条河,雨后河水暴涨,水流湍急,过河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柳方金没等前脚落下后脚就抬了起来,结果人就漂了起来,画夹、衣服等也都漂在水面上。柳方金还没反应过来,向导就一把抓住他拉了起来,当时柳方金也没什么感觉,起来继续前行。再走了十来步,才发现前面有个30多米的叠谷,流水处是个巨大的漩涡,那要是人掉进去,转眼就会不见了,柳方金惊得直冒冷汗。到如今,想起来都后怕。
川藏采风回来后,柳方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计划创作一幅反映当地风情的巨制。这个想法酝酿了8年,直至2008年汶川地震时,心情无以名状的柳方金决定动笔。他白天黑夜连续作画,冲动的激情,使他放不下画笔,连着画了几幅,直到第五幅满意为止,《藏乡风情》就这样诞生了。画面整体格局气韵高雅和谐,构图宏大、结构均衡、笔力刚健、色彩清雅。创作中,画家综合南北技法,通过点、线、色、勾、皴、擦、染整合出理想画面,融传统与现代、工笔青绿与写意水墨于一体,墨色渲染、线条勾勒体都现出个性化,从而营造出可赏、可游、可居的意境。2008年《藏乡风情》获得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银奖。
柳方金也是名副其实的得奖专业户,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其作品就开始入大展和获奖,到了90年代以后更是频繁,如1998年其作品《巍巍太行》,获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大展金奖;《阳春布德》获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大展佳奖;《松连竹路雾里桥》入选“中华情”中国画展;《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入选2007年中国画大展……
用现代水墨融入传统青绿
柳方金也属苦学派,在学习传统过程中,他较为推崇宋人范宽和清人龚贤。范宽的全景山水气势雄浑,笔触扎实;龚贤长于用墨,积墨厚重通透,墨色苍润沉稳。后柳方金多临黄秋园山水作,其山水作集古人之精髓,借古开今自成一家。三位前人对柳方金影响很大。
初期,柳方金画传统山水,多以水墨、浅绛、积墨为主,偶尔涉及青绿山水。参加很多大展后,柳方金觉得,这样画下去没意思,千人一面,非常乏味。从儿童时期,柳方金就有自己的艺术观,那就是创作出传世之作,那么,在当今大美术环境下,如何凸显自己,如何发展自己呢?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柳方金进入了蜕变期,想的太多了,拿起笔都不知道怎么画了!本身思想斗争激烈,加上2005年高研班学习时,当今一线的名家几乎都授过课,各抒己见,灌输到自己的思想里,就没了主张。于是,柳方金把自己关在画室开始了痛苦的思索。
柳方金搞过商业美术,对色彩非常敏感,他想到,中国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而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就如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那么何不来一次 “文艺复兴”,将中国山水画色彩继承发展呢!柳方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决定把传统青绿与现代水墨嫁接起来,走出自己新的面貌。
传统青绿山水发展于隋唐而兴盛于五代,两宋之交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三个门类,在元、明、清三朝各自发展并相互影响,而以小青绿山水为盛。近现代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张大千、刘海粟等创立的青绿泼彩山水。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都曾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清“四王”之一王石谷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这就是说,画青绿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是不行的。
2007年,走出思想困境的柳方金给自己定了个课题:《用现代水墨融入传统青绿》,并通过美术报向全国公布。此课题分为五个章节:人情味的人化自然;古代青绿色彩的组成结构;青绿山水的历史演变;现代水墨及现代构成的介入;工写结合的青绿山水。柳方金希望通过系统而深层次的研究,在提高自身艺术水准的同时,推动意笔工写青绿山水向前发展。
李可染先生曾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柳方金是在似进未进之时,选择自己走出来。柳方金研究发现,传统青绿山水创作,已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用笔过程也十分理性,技法过于单一,这无疑会制约艺术家的创造力,缺少个性与激情。于是柳方金创造出在传统水墨基础上亦工亦写的青绿重彩,这种表现形式,兼有水墨写意的自由抒写与工笔重彩的严谨法度,两相糅合,墨不碍色,色不掩墨;墨因色泽,色因墨辉,产生出墨色互渗、墨色共辉的新奇效果。
柳方金选择在半生半熟的宣纸上作画,这无疑增加了创作的难度。初期的青绿山水是画在帛与绢上,东汉时虽已发明造纸术,至唐朝还被列为贡品,未在绘画领域内普及。早期的青绿山水多无皴,在熟宣或绢上作画,笔墨变化也不大。绢发色,宣发墨,柳方金的课题是用现代水墨融合传统色彩,自然要先考虑水墨的写意性,还有笔力的灵活性和线条在行笔中的变化。在半生半熟的宣纸上作画,更能表现出天然情趣和丰富的视觉感。
“我认为现代青绿山水,关键是从传统模式中跳出来,有自身特色”,柳方金说,正所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观柳方金的青绿山水,有种心灵的震撼,在其气势磅礴、云蒸霞蔚的画面中,笔力刚健,墨色苍润,色彩清新,大开大合又不失婉约逸美,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无疑,历经磨难而最终找到自己人生路的柳方金,用大胆突破为当代中国山水画注入一股清风。业界人士断言,柳方金已具有一代宗师的风范,假以时日,定成气候。而柳方金一笑了之,仍辛苦躬耕,孜孜以求。我们期盼着,在艺无止境的探索中,柳方金用自己的挥汗如雨,为后人留下一幅幅传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