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关广志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中国近代水彩、铜版画的先驱。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南李北关”的说法就盛传于中国水彩画坛。其中“南李”指李剑晨,“北关”指的就是关广志。近日,由文化部主办的《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这个大型联展中,关广志先生的19件原作在中国美术馆园厅展出。
1896年,关广志出生于吉林市。他毕业于沈阳美专,于1931年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并曾到法、意、德、荷、俄等国考察,深得西方绘画的精髓。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专、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同时始终呕心沥血地致力于绘画创作。1958年,这位一代名家在艺术事业发展的巅峰之时不幸病逝,令人惋惜。
融贯东西,开拓多方画业
作为中国最早且极具影响力的水彩画家,关广志既精通中国传统画法,又熟悉当时的新学西方绘画。多年的留学经历,让他能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开始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并将西方水彩、水粉及铜版艺术引入国内,影响了一代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推动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关广志的水彩画源于英国而植根于中国。他的作品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观,其代表作《玉泉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这幅创作于70年前的画作有着高超的光影处理技巧。画面中心,逆光的秋树在太阳下金灿夺目,画面的背光部分极为丰富。在色调和色彩的处理上,画家大胆地使用了绿与红、黄与紫、蓝与枯黄等对比色,并将多种对比色和谐地笼罩在统一的暖色调中,用色多而不乱,亮而不俗。同时,独创的“留色填空法”的运用,使画面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感,肯定有力、有面有线的用笔也充分显示出了画家的国画功底。此外,充盈在画作中的东方意象,更使其具备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韵味。
关广志一生都在对水粉画的中西融合进行不懈探索,他跳出了对水粉画的一般理解和定式,先在色纸或亚麻布上做丰富的肌理,再勾勒白描稿,而着色时使用的是透明及不透明两种颜料,从而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至今无人可及。看过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天坛祈年殿》《中山公园》等作品的人,都对他厚重、沉着的水粉画法钦佩不已。
此外,关广志对建筑绘画的贡献也非常突出。他长于古建筑和园林风景的绘画题材。其实从构图上讲,以建筑为主体,是很容易造成死板呆滞的,所以很多建筑绘画作品,往往将建筑藏于山石树木之后。关广志却勇于挑战难题,多次大胆地以建筑为主体,如表现北京名胜的《故宫角楼》《中南海双亭子》及《颐和园佛香阁》等。由于他得心应手地运用了独特的技法,故能将中国古建筑的敦实和壮美表现得入木三分,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化地呈现在观者面前,吸引了众多中国建筑(5.88, -0.22, -3.61%)艺术的爱好者和海内外收藏家。
关广志还是中国铜版画的开拓者。在英国学习其间,他对铜版画这一当时中国尚未涉足的画种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回国时不辞劳苦地带回了英国的优质铜版画印刷设备,并制作了一批精湛的古城风景作品。后来,那台随他一起远涉重洋的印刷机赠给了西安美术学院。
遗憾的是,关广志的上乘之作多数流传海外,还有部分遗失,许多精品至今无缘与世人见面,能见到的作品也难以展示画家作品的全貌。
诚守其内,雅发其外
“艺术家要诚守其内,雅发其外”是关广志在教育弟子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品格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20年代的老画家陈师曾对年轻时的关广志颇为赞赏,赠亲制铜墨盒一方,上刻题词“新篁过雨”;担任过中央美院院长的古元,50年代初为了学习水彩画真髓,曾多次上关广志居处登门取经;著名版画家李桦也曾向他求教铜版画技法,关广志将自己所知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启功与关广志在辅仁大学美术系共事多年,常在画业上切磋,相互尊敬有加;在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期间,关广志与梁思成、林徽音、吴冠中等先生互相引为知己……1986年冬,老舍夫人胡?青女士在一次出席满族画家展时动情地说:“我毕生尊敬两位北京画家。一位是恩师齐白石,另一位是水彩画家关广志。”如今,许多六七十岁的画家在谈及当年习画时都说,他们从关广志的水彩、水粉画作品中受益匪浅。
上世纪30年代,关广志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与时任校长的司徒雷登、汉学家拉铁摩尔等成为切磋艺术的文友。他不卑不亢地阐述自己对东西方艺术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由衷敬意。作为美术教育家,关广志重视直观教学、亲自示范,对学生毫无保留,故深受学生爱戴。而他“待人以宽去其隘,待人以诚去其诈”的为人信条也为大家所熟知、尊重。
关广志游历多国,画遍大江南北,不论身在何处,他都以豪爽率真的性格赢得了从文人画家到民间艺人,从大师泰斗到庶民百姓的众多朋友。他的刚正坦荡,有口皆碑。
中国文人的风骨早已融入关广志的血脉,进而凝结画笔之下。正因如此,虽已离世50余年,关广志高超、独特的画艺和他那蕴藏在画作中的精神品格依然影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关乃平也继承了他的风骨和才学,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型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活跃在当代国际画坛和世界美术交流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