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林琳
本期鉴定者:广东旗峰山艺术博物馆馆长何志峰
读者:请专家帮我鉴定该件藏品的真假。
鉴定:从图片看,该件作品应该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是关良早年的典型作品,风格受西画影响,用笔轻快。
关良(1900~1986年),番禺人,1917年留学日本,1922年学成归国,一生都在教书育人。他的绘画作品打通了中西文化、古今艺术、戏与画、画与音乐等各种艺术门类的隔阂,是集大成者。
罗立火在10余年前就开始收藏关良的作品,如今已是最主要的关良作品藏家。2014年,当艺术品市场整体遇冷的时候,关良的作品行情一枝独秀。
市场行家认为,艺术审美决定了收藏的趋势,目前中国书画正处于调整期,市场应该引导收藏者从欣赏“画得像”转到欣赏收藏“画得好”,才能挤掉市场的泡沫,回归艺术本质。
收藏者“凑热闹”还是主流
10多年前,罗立火开始进入书画市场,“主攻”近现代书画。
当时关良的作品价格并不高,而到了2008年前后,他大量买入关良作品的时候,行情已上了一个台阶,价格动辄为10余万元甚至20万元。罗立火说,2010年是关良诞辰110周年,他希望在那时出版一本关良的作品集,对其艺术成就做一次全面的梳理,于是提前两年全身心投入到关良作品的搜集中。
2014年被业内称为“关良年”,当整体市场行情进入调整的时候,大小拍卖行却陆续推出关良的专场、专题拍卖,其作品价格稳中有升,0.2平方英尺的精品价格可高达40余万元。
在罗立火看来,原因之一是新进场的藏家发生了变化,总体素养更高,更重视美术史,并更强调收藏的标准就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其二是关良具有学者教授的严谨,用笔慢、作品少,几乎没有应酬的作品。“应酬的作品价格就会受调整,而精品不会跌价”。
不过,罗立火认为,要欣赏关良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学养,还是有很多人未能理解关良的价值、看不懂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凑热闹”的阶段,但随着其作品行情的上涨,好的作品将陆续露面,更能提高收藏者的认识,“行情刚刚开始”。
市场仍存在审美局限性
“很多人都说关良的作品受到儿童画的影响,这个说法不对,证明说话的人没能看懂、理解关良的作品。”在近日举行的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年会暨“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关良”学术论坛上,广州画院院长方土透露自己也是关良的“粉丝”,早在10年前就“入手”了关良的作品。
在很多人看来,关良的线条“笨笨的”、容易画,他却说画起来很难:“这种‘笨’是一个人真实的性情,所以感人。”他认为。
“关良既深得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精髓,又对中国民间艺术也有所研究,他的绘画有很多的技术含量。”方土认为,有的艺术家找到一种可能,后人延续、发展了他的可能,而关良自己找到了一个突破点,自己就引爆了一片天地,发展到极致,后面的人无法企及,“他在岭南画派繁盛的时候出现,集大成于一身,在全国画坛上为广东争气。”
不过,市场上存在审美的局限性,大部分普通收藏者仍然以“画得像”为衡量书画好坏的标准,在鉴赏关良作品时普遍存在“容易鉴定”的印象。“关良的作品风格变化很大,并不像很多人说的只是‘戏画’。”罗立火告诉记者,他手上就有七八幅关良的《贵妃醉酒》,作于不同的时代,所以风格截然不同。
据了解,市场上流传的关良作品多创作于1976~1986年,较被收藏者了解,而1976年前、1986年后的作品都比较少见,一旦出现容易受到质疑。“当市场变得‘少见不怪’的时候,证明他们真正懂得关良了。”罗立火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