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是唐伯虎)
祝允明《唐寅墓志铭》惋惜唐寅的英年早逝说:“气化英灵,大略数百岁一发钟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有过人之杰,人不歆而更毁;有高世之才,世不用而更摈,此其冤宜如何已?”
这种“气化英灵”的思想,为曹雪芹所继承,并作了扩展,发展出一套仁者秉正气,恶者秉邪气的理论。《红楼梦》第二回就说唐伯虎、祝枝山等艺术家都是秉正邪二气而生的。
明代艺术家成百上千,为何唐寅在晚明时被选中为众多民间故事的主角,或替换别人成为主角?这与唐寅本身性格也有一定关系,即唐寅生平坎坷,令人同情,而且他风流潇洒、书画诗文样样精通,符合一般人心目中的艺术家形象,只需要稍微做点加工即可。唐寅,作为一个可以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受的人物,能诗文、善书画、好酒色,坎坷的人生经历,既有过人之能,也有性格缺点,他的各方面条件满足了这个接受群体的最大公约数。对这个群体来说,据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多:
其一,单从数量上来看,在群体中的个体能感觉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这能让他的本能欲望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但当他是个孤立无援的个体时,他必须得限制约束这些欲望。其二,感染现象在决定群体特性的同时,还决定着群体一般会接受什么。
按照这个理论,“唐伯虎现象”毫无疑问是个“感染现象”,人越多传染越快,接受程度也越高,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言唐伯虎”的地步。尤其是借助现代的影视剧手段,唐伯虎“三笑”故事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世意义。不过,这应该算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