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双良
在近四千年中华书法历史的长河中,书圣王羲之的人、书、文作为一代标高被永久地载入民族文化史册,深植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而在成就书圣王羲之的道路上,有一位为其启蒙的人物,这就是1700年以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卫铄,世称卫夫人。
据史书记载,卫夫人是一位具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并有作品和论文传世;而且,卫氏家族最少也有四代人成为史有所载的大书法家,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事业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了解和研究卫夫人及其家族的书法历史,无疑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书法艺术传统,发展现代书法艺术事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卫氏家族出现在1700多年以前,地处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以卫觊、卫恒、卫?、卫铄为主的四代相传的书法世家。“卫门书派”从汉末传至魏晋时期,时延130余年,影响深远,而且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传卫第八》中讲:“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后世之书,皆此二派,只可称为‘钟?卫’。”充分肯定了卫门书派的地位。
有史可查的最早卫门书法家是卫觊。卫觊,字伯儒,谥敬,由汉入魏,生卒年史载不详。据陆侃如考证,大约出生于155年,卒于229年。王僧虔《又论书》中称其“善草书及大文,略尽其妙,草体伤瘦而笔迹精佚,亦行于代。”张怀?《书断》中亦云:“其古文、小篆、隶书章草并入能”。
卫?,生于220年,卒于291年,字伯玉,卫觊之子,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书小史》记载:“仕魏为尚书郎,入晋为尚书令,……善诸书,引索靖为尚书郎,号‘一台二妙’。尝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索靖得其肉。’伯玉采张芝法,取父书参之,遂至神妙,天资特秀。……章草入妙品。”作品有《顿州帖》。
卫门书法至卫?时期已经名扬大江南北,有的史书把二卫与张芝、索靖并列齐名。而第三代的卫恒时期进一步巩固了卫门书派的地位并发展和增强了卫派影响力。卫恒,生于251年,卒于291年,字巨山,卫?的第二子。官至太子黄门侍郎。公元291年与其父卫?同时被害丧命。谥兰陵贞世子。《书小史》中称其“善古文、草隶、章草。”自著《四体书势》称自己善草隶。今能见世流传下来的书有《一日帖》。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其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卫恒的《四体书势》系统总结了卫门书法的承传统绪,及书法家族世传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卫门书派的理论见解。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东晋女书法家。其父卫展是卫恒的族弟,历任江州刺史、廷尉、卒于官。卫夫人成年后嫁给如阴太守、汀州刺史李矩为妻。生有一子名李充,官至中书侍郎,受其母影响,亦颇有书名。
卫夫人的书法继承了卫氏家法并师法钟繇、蔡氏,有集大成之美,是书圣王羲之少时之师。据资料记载,卫夫人自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早年就以大书法家钟繇为师,得其规矩,特善隶书。据她自述:“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最早见载于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江夏李式”条后:“江下李式,晋侍中,善写隶草……晋中书郎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唐张怀?《书断》评卫夫人书“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如清风。右军少常师之”。卫夫人工楷、行、隶,尤善隶书。梁诣肩吾《书品》里把她列入“上之下品”。唐朝书品评者称其书如“捕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红莲映水,碧海浮露。”书迹有《稽首和南帖》、《博收群史帖》。另有《诗论》、《草隶通解》皆未传世。张怀?《书议》认为“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其中便有卫?和卫夫人。卫夫人的代表作《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姿态自然,吸收了隶书的一些特点,是楷书中的上品。
卫夫人自少好学,酷嗜书法艺术;民间广传卫夫人自幼勤奋刻苦,深思好学。传说故事中,最为生动感人的是“卫夫人吃墨”和“卫夫人洗墨池”的故事。传说“卫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说卫夫人常常边吃东西边看书,一次竟用馍把墨沾着吃了。等到王羲之来看她吃饭了没有,但见菜原封不动的还在桌子上,砚中的墨却全光了。卫夫人这才知道自己用馍把墨沾着吃光了,俩人不由大笑。又传苏庄村东头有个十来亩大的泊池,后来人都叫它卫夫人洗墨池。说的是卫夫人小时候习字,态度十分认真,有时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乏了她就去门前的泊池里把笔砚洗一洗。一次,她练字累了,就把笔砚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里,泊池里的水从此染成了黑色,后人就把这泊池称卫夫人洗墨池。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的传世理论著作《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阵图》从执笔、用笔的一些基本方法上,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从审美的角度看,《笔阵图》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一是第一次从艺术的角度讲了点画的规范、美感、意趣,对点画规则运用具体化、形象化手法加以叙述,为之后的“永”字八法奠定了基础。二是《笔阵图》意先笔后、心手合一的创作理论,成了中国书法创作的重要法则之一。三是其美学观点是继钟繇《用笔法》中的“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之后,继承了其祖父卫?的“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以“筋”、“骨”、“肉”的概念来品评书法的审美方法,并创造性地把三个概念结合起来品评书法用笔之美,提倡一种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对后世品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