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这一关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市场是一把 “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艺术家成长、成名,一方面也侵蚀着艺术的纯粹性,损伤艺术家的文化追求。而能否超越市场,取决于画家是否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支撑其对艺术的提升。
讨好市场、互相攀比,牵引了艺术家很大的注意力去关注市场而放松了对艺术的追求。而相比文学、戏剧等其他艺术形态,美术界显得更为复杂、更为动态。因为随着西方当代艺术的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有相当数量的创作和市场炒作,部分分解了社会正能量,在文化价值的指向上,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颠覆性越强的作品,卖得越贵,越有人捧场。如果任由市场牵着鼻子走,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将会在某些场合和阵地失语,危害性很大。因此,提出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正能量,很有必要。
但落实到艺术品市场上,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会牵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非只靠画家的改变那么简单。成熟的市场应该是二者统一的:既有艺术性,又有高效益。但在现阶段,不在学术标杆之下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判断,就会产生另一套价值体系?迎合市场,讨好审美层次不高的人。艺术家渐渐形成两个概念:画这样的东西,是拿去卖的;画另外一些东西是去参加主流学术展览的。观众也形成了这样的感觉:市场上作品很贵,但是很俗。这种 “双轨制”创作严重损害了艺术家的创新,因为当画家市场成功后,市场无形之中认定他的某一种创作模式和风格,画家按照这种模式批量生产,同时害怕改变而带来市场风险。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艺术家既要通过某种个性面貌、某种模式来得到认同,但一旦僵化,又脱离了艺术创新的原动力。
欲改变这一现状,艺术家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好作品是关键。文艺创作和市场关系最后会走到什么阶段,艺术家自己首先要有一个预期,要提前做好功夫,创造一个好的局面。具体到国画创作上,水墨精神体现一种文化指向性和文化内涵,画家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思想境界都会在画作里流露出来。
同时,拍卖行、画廊、收藏家,跟市场相关的部门,自身的审美和素质也需提升,才能引领市场走向,让低俗化作品份额下降,让高雅艺术品引领收藏。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最后将落实到全民的审美教育之上。审美教育要从娃娃做起,从幼儿园到大学、走进社会,任何阶段都不能缺失。否则,即便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没文化,没有高雅的审美判断,艺术再怎么探索,市场都是低俗的。另外,如何把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作为艺术教育的基地,开展民众的审美教育,也需要做出努力和探索。据《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