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讯 2014年12月5日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逝世25周年纪念日,也是他为探索中国画改革,以中国画方式写生60周年。为了缅怀李可染先生为中国美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回顾他在山水、人物、书法等诸多领域精进探索的艺术人生,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李可染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于2014年12月5日(周五)上午10:00?11:30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出席纪念会的有中央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美术界领导,以及来自北京的知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李可染先生家属、弟子及生前友好等150余人。
纪念会由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主持。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先生首先发表讲话,她深情地回顾了李可染先生的生活点滴及以写生改革山水画的艰辛历程。随后,播放了北京画院最新录制的专题片《可染胆与魂》,专题片以2009年邹佩珠先生及其家人向北京画院捐赠数百幅李可染书画精品这一令人感佩的义举开篇,通过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年来举办的“李可染的世界”系列展览,配合珍贵的可染先生生前影像资料和丰富的作品图像,展示可染先生在人物、写生、牧牛、书法、山水等诸多领域精进探索的艺术人生。接着,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先生,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先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吴长江同志和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们深切缅怀李可染先生,并对其改革中国画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后,纪念会还举行了“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丛书首发式及捐书仪式。该套丛书共五辑,分别为“人物篇”“写生篇”“牧牛篇”“书法篇”和“山水篇”,从2010年开始,每年推出一本,从各个侧面展示李可染先生的艺术成就。今年出版的“江山无尽”是丛书的收官之作,汇集了李可染先生不同时期山水画精品130余幅,集中表现了他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
下午2:00 ,与会嘉宾参观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的“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山水篇)”。从2010年12月5日开始,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先后以人物、写生、牧牛、书法为专题的四个系列展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整理、研究和展示。这一系列展的收官之作??山水篇,作为最能代表李可染创作风貌和艺术成就的篇章,无疑成为系列展中最具分量的专题。
此次展览作品来源主要源自2009年李可染家属邹佩珠女士捐赠的山水画精品以及国内多家收藏机构、个人借展的李可染不同时期的重要山水画作品。集中展示可染先生从1943年至1989年间的山水精品70余幅,体现了可染先生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该展览有以下几个亮点:
四个板块立体呈现李可染山水画风格演进
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引西入中与融合中西,激活并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民族传统,树起了山水画划时代发展的一座丰碑。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李可染先生在探索过程中重要的创作转变为节点,分为“传统今朝”、“采一炼十”、“河山立传”、“江山无尽”四个板块,立体呈现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演进。
传统今朝 展示了李可染先生少年时代至1953年期间,继承古法、博取新知,致力于“打进”传统的早期作品。
采一炼十 展示60年代到“文革”结束,李可染先生结束外出写生之后,实现从“写实”到“写意”、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到“造境”的转变,完成自己的中国画革新实践,提炼升华为现代新意境的山水画创作。
河山立传 展示李可染先生在“文革”期间创作的红色主题的作品,这一阶段他的思考集中在“打出来”的基础上,形成“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理念,并进行了更富于概括力的创造。
江山无尽 展示李可染先生艺术全面繁荣时期的精品,这些作品无不凸显出的山川浑厚,墨韵苍茫的典型面貌,也标志着艺术家的创作巅峰。
除了各时期的代表力作,展览还辅以北京画院收藏的写生稿、可染画语录、生活照片、影像资料等立体呈现李可染不断践行自己“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艺术道路。
两幅《万山红遍》同时展出
李可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收藏于不同的单位,本次展出其中的两幅,无疑是展览的亮点。一幅来自家属的捐赠,一幅是北京画院的收藏。北京画院收藏的这件高136厘米,宽85厘米,无疑是尺幅最大、艺术水准最高的一件,与此相类的另一件《万山红遍》2012年在保利春拍中曾拍得近3亿的天价。
一部《可染胆与魂》专题片同期展映
为配合此次展览的举办,一部回顾“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的专题片《可染胆与魂》也将在展厅循环播放。
此外,观众亦可通过手机扫描作品标签下的二维码获得导览。展览期间主办方将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邀请李可染之子、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深层解读可染先生在山水画艺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