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林霄
近日翻阅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江兆申主编、日本二玄社出版的《明清名人法书》全12卷(图1),其中有不少精彩的明清名人信札、日记、小品。江兆申先生的眼光、学问水平很高,但也不免有走眼的时候,偶见其中两开宋克《钟繇、王羲之小传》以及一开刘珏(完庵)信札,大有似曾相识之感,遂翻检资料,果有发现。现解密如下:
其中卷一一开刘珏信札是写给沈周的,其中还提及徐武功,也就是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贞。徐有贞与沈周又是亲家,因此这封信很重要。但从书法角度看,这开刘珏信札总有不顺以及乖逆之处,书法水平也不高(图2)。
巧的是在《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8册中也有与此内容完全相同的一开刘珏信札(图3)。而这一开的书写水平更差。
刘珏,字廷美,长洲人(今江苏苏州),官至山西按察佥事。祝允明在《成化间苏材小纂》中这样描述刘珏的书法:“书效李北海、赵魏公,入妙品。”我见过他的草书真迹,实在是有大气度。以上两胞胎从书法角度看,不是一真一假的问题,更像是二者皆伪。
再翻文徵明父子与嘉靖年间的刻帖《停云馆帖》,则真相大白,原来这两通墨迹本,皆是从《停云馆帖》临摹而来(图4)。大家只要将3件放在一起比对,不必多言,自知母本是谁。《停云馆帖》对于明代书法来讲,可以当标准件看待,因为皆是从文氏父子俩所见真迹中甄选勒石,更未见其中有可疑者。
再看《明清名人法书》卷一的另一件元末明初大书家宋克书《钟繇、王羲之小传》两开(图5),此帖结字笔法皆有宋克味道,而且书于宋藏经纸的背面。乍一看不免心动。然细读其书,却又见许多不合其笔法、章法处。令人疑窦顿生。
宋克(1327~1387年,字仲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人),乃元末明初书坛书法大家,其影响力穿越了整个明朝。特别是明初书坛的头100年,基本上在宋克的影响之下。被永乐皇帝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实是宋克的再传弟子。到了正统皇帝,宸翰之余,偶见宋克书法,问大臣商辂:“仲温何人?而书法若此,真当代王羲之也”(宋克《杜子美壮游诗卷》商辂题跋,见2009年嘉德秋拍图录)。宋克将章草融入行草书,功力非常人可及。存世的宋克书法几乎都是在元朝末年写下的,数量极少,因此也特别珍罕。
某老牌拍卖行2007年6月的季拍中也曾出现过一开宋克的《王羲之传》(图6),摆在一起看,虽然布局排列不同,但每一个字却高度相似,令人更觉狐疑。
再拿《停云馆帖》中一件相同内容的宋克《钟繇、王羲之小传》对比,遂真相大白,疑窦全开(图7)。
对于多胞胎书法作品的鉴定原则如下:首先判断是否同一作者的一稿多写,如果是,则不属于“多胞胎”,比如祝允明一生写过多件小楷《黄庭经》,陈淳写过多件《草书千字文》,皆不属于“多胞胎“的概念。
“多胞胎”概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一件作品被揭成上下两层。这种情况不存在有真有伪的问题。
2.不论同一内容或不同内容,却有着相同内容的题记,其题记的内容具有唯一性,比如记录了特殊事件、时间。这类多胞胎则必然有一件以上是伪作。
3.相同的内容,不论题记是否相同,结字笔法章法皆非常相似。或临摹、或勾摹。其中必有伪作。
对于“多胞胎”的辨伪逻辑:
1.如果“多胞胎”的书法水平悬殊,对于有名气的书法家来讲,水平高的当是真迹,水平低的必是伪作。
2.如果“多胞胎”的水平相当,要仔细查勘,是否其中有勾摹本。排除勾摹本,属于自然书写的,如果书法与作者的标准件结字笔法相符的为真迹。否则都是伪迹。
对于以上3件宋克书法,其内容相同,其中两件墨迹皆无宋克题记,只有名款。而《停云馆帖》本则有题记:“志学吴公善篆隶真草,且甚喜仆书,出此纸令余书钟王二小传,笔墨久废,愧不佳也。宋克职。”因此,无宋克题记的两件墨迹本皆不可能是碑帖本的母本。但是否属于同一作者在不同时间里书写的异本呢?
即便同一个作者在书写同一内容的行书或草书作品时,也会根据当时的书写状态变换字体、避让、收放,绝不可能写成完全相同。就3件宋克作品而言,如果逐字对照,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字都是一样的结体、布局。因此,唯一的可能,就是其中有两件以上是根据同一个母本的临摹本(图8)。
其中唯一的可能是母本的,只有《停云馆帖》中的宋克。理由是:
1. 3件比起来,碑帖本的书法水平明显高于两件墨迹本,而且自然顺畅,符合自然书写的状态。虽然是刻石,但可以想象原作的精彩面貌。
2. 墨迹本可以看出许多接笔、犹豫等与自然书写不符的乖逆之处。而且水平相差太多。
3. 《停云馆帖》刻于嘉靖年间,文徵明父子的鉴定水平都很高,明代部分,全部是根据原作刻帖。所以可以视为明代书法的标准器。
结论是:两件墨迹本皆是以《停云馆帖》为母本的临摹本。临摹的年代尚不可考。
平日赏读明代信札,总以为作伪的可能性比较小,市面上看到明人信札,往往放松警惕,其实其中的伪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责编 潇然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