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 潘文协
宋代以后,格物之学兴起,影响了花卉画的全面兴盛。花卉画的主流为皇家画院画家,以工笔写生为应物赋彩之能事。而同时,自苏东坡等提倡文人画以来,文人画家往往喜写枯木竹石与梅兰竹菊,其以水墨写意而寄托胸中之逸气。
文徵明大有花竹之好,自家停云馆之前后,有竹、有梅、有兰、有菊,吟咏之不足,则形之于绘画,凡工笔、没骨、写意、双钩,皆各擅场。
苏州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启动“明四家”系列学术展览,首展”沈周特展”取得了一定的效应。2013年11月12日至2014年2月16日,苏州博物馆推出“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此特展汇集了包括辽宁省博物馆(图1)、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美国檀香山艺术博物馆等22家文博机构藏文徵明70余幅精品力作,涵盖山水、花鸟、人物、枯木竹石等不同内容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不同书体,全面展示了文徵明(图2)书画风格的变化历程。本文特就其画梅一种而论之,以见其林下生活之一斑。
一
按照汉代“律吕”四时之气的观念,百花之中,梅花得阳气之先。晋代吴郡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代文学传统中因有“驿梅”之典,折梅寄远成为朋友间传达问候的雅事。梅花具有“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的品格,北宋诗人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吟咏出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传神之句。自林和靖之后,梅花成为隐士的象征。及至南宋,文人尤其爱梅,甚至爱梅成风成癖。范成大之《梅谱》、宋伯仁之《梅花喜神谱》(图3),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至于文人画梅,则独传墨梅一派,相传始于北宋华光和尚、扬补之,其后南宋之赵孟坚、元代之王冕,可称典型。
文徵明是爱梅者,其所撰《甫田集》四卷本有《西斋种梅》:
玉雪坡头带雨分,旋除荒秽种墙根。纸窗故面离离月,春水新魂浅浅痕。
更远溪山终有韵,试加篱落便成村。向人未用论颜色,满取春风占小园。
在文徵明晚年所书小楷《醉翁亭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跋语中,文徵明提到“梅韵斋”,或许此名即由此而来。
严冬时节,花事最为寂寞,看梅是冬天寻求自然生意的赏心乐事,南京博物院现藏文徵明《行书六言诗》(图4)一首:
一林雪残初霁,何处啼鸟夜阑。酒寒明月在户,折得梅花自看。
这简直就是一幅高士嗅梅图!又文徵明一次病目,即以不能看梅为憾事,赋《雪后庭中梅花盛开病目不能出看默诵成咏》:
山斋不出动经旬,想见梅花太瘦生。和月上窗寒影薄,吹香入梦晓魂清。
细愁脉脉怜春浅,病眼离离负雪晴。最是朝来风信恶,隔帘惆怅不胜情。
梅花生长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情态。梳风洗雨、停霜带雪之景或不妨于平衍之地观之,而临崖傍水、披烟带雾之状则非得远足策蹇而赏。所以除了斋阁之外,文徵明也喜欢外出探梅。苏州探梅最为著名的去处,是苏州西南靠近太湖的玄墓山、邓尉山(两山相连,实为一山),邓尉素有“香雪海”之喻,文徵明曾经为朋友唱和诗作序,其中称:
吴玄墓山在郡西南,临太湖之上,西崦、铜坑映带左右,玉梅万枝,与竹松杂植,冬春之交,花香树色,郁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下上辉焕,波光渺弥,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格,真人区绝境也。但其地僻远,居民鲜少,车马所不通,虽有古刹名蓝,岁久颓落,高僧韵士,日远日无。苟其人非有幽情真识,不能得其趣,非具高怀独往之兴,不能即其境而游。矧能发为歌诗,品目咏赞,以深领其胜耶?此余于方、伍两君探梅之作而有取焉。
少年时即以古人自期的文徵明,自然不乏高怀独往之兴,从他的诗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他游览玄墓看梅的身影,即《玄墓道中》:
轻阴驳日水含沙,二月江南好物华。早办行舆冲细雨,不教山屐负梅花。
烟林滴翠千峰湿,石磴穿云一径斜。风泊晚烟寒不散,磬声遥识梵王家。
除了玄墓山,当时苏州文人外出探梅的另一去处,便是位于现在苏州万寿寺附近的竹堂了。文徵明有《诸友期竹堂看梅余与次明(吴?)后至而客已散》一首,即记其事:
寻盟得得问禅关,认取精庐在竹间。乐事蹉跎空诺在,清言寂寞愧僧闲。
春来未负梅花笑,行尽聊趁夜月还。一到不妨终落后,白云遥咏郭南山。
以折枝梅花作为来自远方友谊的问候,如上所说,正是由吴人所开启。而在文徵明的时代,此举在吴中依然是风雅之事。文徵明有《洞庭施鸣阳折送梅花一枝》:
隐君来自太湖南,折得梅花照眼新。正自萧条伤岁暮,居然冰雪见佳人。
半窗初梦罗浮月,百里遥分笠泽春。茅屋东风寒尚在,莫教长笛起东邻。
宋代以来,文人好以折枝瓶花点缀书斋,至明代此风更盛,明末还出现了袁宏道《瓶史》之类的专门著作。文徵明自然不乏此雅好,其有《赋瓶梅》一首,或许其所供,即来自洞庭、玄墓之梅花;而如果遇到含苞待放者,则赋诗而催之:
断枝黏碧藓,残蕊迭冰纨。未乏溪山韵,尤宜几格看。
移灯传壁影,垂箔护春寒。应断西湖梦,东风在席端。
二
文徵明曾经鉴赏过梅花书画作品,根据文献,可考者有南宋扬补之《四梅图》(图5)、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元代王冕《墨梅》。
扬补之的《四梅图》卷,作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乃应友人范端伯(范仲淹之孙)所请而画,并题以当时流行的词牌《柳梢青》。图文立意取梅花未开、欲开、盛开、将残之状。墨法清淡,文辞优美。此图在元代曾经柯九思鉴藏,上有其题签和追和《柳梢青》之作。明代此图流入吴中,根据其上的印记,可知明代曾为沈周、文徵明文彭父子、项元汴等鉴赏,清代为笪重光鉴藏,现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追和过扬补之这首著名的咏梅词《柳梢青》:
特地寻芳,含情匿意,春犹乖隔。脉脉佳人,酷令相爱,难通相识。后时定有逢时,何恁地先多怜惜?还煞归休,把侬来兴,半途生勒。(未开)
休较休量,且浇新酒,为尔催妆。晓袂巡边,风襟立处,略有微香。北枝不及南枝,一样树春分别肠。勒转芒鞋,探游近隐,或在僧房。(欲开)
东枝西搭,斗开如约,不遗余霎。一夜西湖,六桥无路,百重千匝。逋仙破屋尤多,好则好疏茆怕压。不敢临流,弄珠搔玉,打鸳惊鸭。(盛开)
昨日繁?,今朝欲落,意尚迟迟。弱质消香,余须抱粉,雨掠风披。这场败兴谁期,春转眼如秋可悲。更极相思,断魂残梦,月堕之时。(将残)
文徵明所和,词意风流含蓄,细腻传神。次子文嘉亦仿而和之。文嘉在和序中还特别提到当时《四梅图》的流传情况:
补之梅花,故无容赞,其词亦清逸,此四段尤其余所珍爱。旧藏吴中,屡得见之,今不知流落何处,闲窗无事,遂仿佛写其遗意。
扬补之是墨梅画派的宗师。南宋文人好梅成癖,同时期稍后另一位在梅花绘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即是宋伯仁《梅画喜神谱》。该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图籍,以阳刻、墨印描绘出了100幅梅花的各种情态,其手法正好具有“墨梅”的效果。据现代学者考证,《梅画喜神谱》初刻于嘉熙二年(1238年),然其初刻不传,现在所谓宋本乃是景定二年(1261年)金华双桂堂重刻本,此本即曾经文徵明家藏,上有其名印及其孙文元发名印。入清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等递藏,近代归吴湖帆而以之命名书屋,现藏上海博物馆。
文人墨梅之大行于世,元代王冕是一位关键的人物。正好文徵明也曾见过其佳作:正德七年(1512年),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王宠、陆深等人一起追和王冕画梅轴诗,隶书题于画幅右上绫边上,现藏上海博物馆(图6):
西湖老树凌风霜,敷英奕奕先群芳。贞姿不作儿女态,炯然冰玉生寒芒。
穷寒袭人肤欲裂,幽人自咏孤山雪。至今秀句落人间,暗香浮动黄昏月。
却恨无人续高韵,墨痕聊寄江南信。不关素质暗缁尘,刚爱铅煤点新鬓。
恍疑寒影照昏缸,刻画无盐谁滥觞。逃禅已远嗣者寡,仿佛尚记山农王。
山农何处骨已冷,展卷令人双目醒。何因为唤玉妃魂,极目晴波湖万顷。
又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一轴元人合卷(图7),其中一开为王冕墨梅,据称诗塘和裱边上有文徵明、唐寅、薛章宪的题咏。
文徵明画梅的风格来源,除了以上这几位重要人物外,当还应该提及他的老师沈周。沈周画梅,著录有记载,但似未见流传。据《式古堂书画汇考》画二九??明人合卷记载,沈周曾与王理之合作《梅竹图》。其中沈周于自题诗后跋曰:
昆山士人多画梅,与王理之论其用墨太重,殊失清雅,是有累于梅矣。因短缣在帧,史德徵从容谓曰:清雅果何似?丈人当示一梢,与梅出气,何如?遂妄弄此笔,理之亦作错刀数叶,间于疏处,仍题之以赠德徵(按德徵,即沈周女婿史永龄,史鉴之子)。
文徵明的岳父吴愈是昆山人,昆山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沈周题这段话的时候,文徵明25岁,对老师所说昆山人画梅有失“清雅”的缺点,当必有所知。
三
文徵明自己画梅,查之著录记载,单独画梅者少见,《红豆树馆书画记》著录墨梅,《珊瑚网画录》著录画梅,不明年月。现在流传亦颇为罕觏,大陆所见仅南京博物院藏《冰姿倩影》轴(图8),让我们可以对其画梅的造诣略窥一斑。
此图绘老梅一株,取势之法,老干体态苍古,虬曲盘旋,龙鳞苔斑,古意十足;枝梗则上下左右四面抱体而出,折旋偃仰,或仰成弓体,或覆若钓竿,横斜穿插,顾盼生姿;勾花则具未开、将开、全放之候,正侧偏反,妍媚生动。画法以浓墨粗笔勾皴主干,转节处留白,枯枝留有空眼;以湿笔淡墨出枝写梢,老嫩相间而发,行笔清健;花瓣用极淡墨勾圈,深墨点蒂萼、钩须点蕊,其中过枝处皆作添花以虚之,可见其经营之讲究。整个梅株干老花稀,气息古朴,变化多端,法度精严,而枝干复勾呈现的笔法之虚实负见、墨法之浓淡相参之状,又颇有带雪之意。风格上大致沿袭扬补之、王冕墨梅之法,而笔墨之粗放古朴,或许即有来自老师沈周的影响。
画面上文徵明落有穷款“徵明笔”,及“徵仲父印”“悟言室印”白文印二方。据图上印记可知,此图曾迭经清安岐、乾隆内府收藏,近代归吴湖帆梅景书屋。乾隆帝对文徵明的人品颇为嘉赏,曾经由沈德潜作记在苏州为文徵明建祠,在题诗中认为梅花的贞白之性即是文徵明自我的写照。惟文徵明深知画理有无虚实之妙,可惜其精心留空为乾隆题坏,颇伤画局。裱边吴湖帆以和宋周邦彦《凤来朝》移题之,则画外生情,颇为贴切。
责编 李挺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