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张采芹(1901?1984),名学荣,重庆市江津人。现代教育活动家、著名国画家。青少年时期就读于江津聚奎小学、江津中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先后在四川美专、南虹艺专、成都高师、四川大学等大专院校及女师、石室、树德等中等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协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等职。出版 《采芹画集》、《采芹近墨》、《中国画论》、《国画浅说》等著作。有“蜀中三张”(张大千、张善?、张采芹)之誉。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海粟、王震(一亭)、江小鹣等大师。先后在四川各大院校从事美术教学50余年,抗日战争时期,创办 “四川美术协会”,任常务理事兼管总务,接纳了大批内迁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珍藏的陈老莲、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君壁等艺术大师的大量作品移交国家。1954年,文化部曾购其“墨竹”赴日本展览。1979年,国务院总理出访英国,曾携其“墨竹图”赠予英国女王,至今仍藏于英国皇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也收藏有其作品。1984年病逝于成都。
天府艺话
张采芹艺术作品鉴赏
林灿
成都市人民公园内,现有一块石碑,镌刻着著名作家马识途写就的“四川美术协会故址”几个大字。或许,很多成都人都还不知道这故址的来历。说起“四川美术协会故址”,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张采芹。
抗战期间,无数人士、机构纷纷迁来四川。成都更是成了文化艺术精英的云集之处。1941年初,为了宣传抗战救国,一群年轻人自筹钱银,在祠堂街挂起了“四川美术协会”的牌子,供职于银行的张采芹担任常务理事和“总务”。这便是今天成都人民公园内的“四川美术协会故址”的来由。
当时的张采芹意气风发,出钱出力筹备了许多画展。其中不少个人画展更是引起轰动,如画家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傅抱石、潘天寿、黄君璧、赵少昂、关山月、马万里、廖冰如、吴一峰、岑学恭等,都先后在这里一显身手办过画展。其中,张大千一人就在成都举行了6次大规模展览。众多珍贵作品的出现,给蓉城的大街小巷注入一股清新之气,吸引着全国越来越多书画界人士的慕名前来。
1942年2月,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来蓉后,在春熙路等地创作《孙中山铜像》、《抗日无名英雄》等雕塑,因通货膨胀,其作品完成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刘开渠整天为经费疲于奔命,他典当了手头所有值钱的东西,还面临破产的危险。张采芹十分着急,他三番五次去找当时的成都市市长余中英、四川美协名誉会长张群等,甚至一次次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刘开渠。终于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使他完成了作品。近60年来,刘开渠这两尊雕塑成了蓉城厚重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塑像。张采芹一生豪爽大义,还无私帮助过关山月、潘天寿、岑学恭等著名画家,为四川艺术界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采芹等人主持举办的书画展览搞得有声有色,使四川的美术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百花齐放。
解放后,张采芹又代表四川美协,将协会的所有财产全部交出,还捐献了很多自己珍藏的艺术品和财产,其中包括房舍10多间、家具286件、现大洋100多块;特别珍贵的是明代大画家陈洪绶的精美山水册页等,另有张大千、徐悲鸿等现代名家的一大批珍贵书画精品,共计232件。他以国家和民族艺术事业为重,将这批价值连城、极其珍贵的名古书画及现代名家作品,统统献给了国家。
1962年11月,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的夫人廖静文女士给张写来一封信,说馆里急需一幅徐当年为张采芹画的全身素描画像,希望张将此画寄去陈列。平时张采芹对此画最为珍爱,这是他与徐悲鸿亲密交往的唯一纪念品,且画上又有黄稚祥、谢无量、刘豫波等国学、书画大家的题字,他一时犹豫不决,想了很久。最后,他还是慷慨出手,将画寄往北京。“临别”前一天,张采芹将那幅画挂在卧室里足足看了一个晚上,他颤抖着抚摸画作,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张采芹先生不光是热心艺术事业,自己的艺术创作也是才华横溢。他擅长花卉翎毛,尤擅墨竹,他融会中西画技,自成一格,素有“张花鸟”、“张竹子”之称。他早期作品基本上是基于传统,涉足山水、花鸟、人物,上追唐宋,得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神髓,追求潜逸、墨色润泽、章法严谨。
他的画分布自然得体,开合聚散得当,以传统条幅、中堂为主,长款题跋、诗书画印相趣其间,笔下尽展文人画精髓。他利用三维空间手法展现物理,艳而不俗,虚实相衬,浓淡相托,构图繁而不乱,画面意达神足。
他喜善画竹,认为“竹虚心劲节,能傲霜寒,刚直不阿,大有凌云之志”。所画老干新枝,心到笔随,其风、晴、雨、露竹或疏或密,亦刚亦柔,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运笔简炼却又饶有生趣。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张采芹的艺术作品,实在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