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记者 金叶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曹娥诔辞》,高32厘米,长53厘米,粗厚圆丝绢本,北宋宣和装裱,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
曹娥,东汉人,为寻找溺江而亡的父亲舍身投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长度尚以彰其孝行,为孝女曹娥立碑,事见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列女传》。东汉文学家蔡邕有题云:“黄绢幼妇,外孙?臼。”内隐“绝妙好辞”之赞美。《曹娥诔辞》所书内容即为碑文,通篇以小楷书写就,捺笔厚重、结体扁方,尚存隶书笔意,从中可以窥见早期楷书的笔法、结体特征。
此卷历来有王羲之墨迹一说。书卷末左下方,有南朝萧梁时代宫廷鉴定家唐怀充、徐僧权、满骞三人题署。墨迹四周又题满唐代名人的观款,其中包括韩愈、柳宗直、卢同、怀素、崔护、崔实、冯审、韦皋、杨汉公、王仲纶、薛包等十余人,大多为楷书。但是,这些观款和题署似非真迹,更可能是北宋人摹写。到了南宋,此卷为宋高宗内府收藏,卷后拖尾上赵构有题跋,款署“损斋”。自此之后的历代题跋为真。因卷尾有“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的年款,此卷故又称《升平帖》。升平二年即358年,王羲之尚在人世,所以有学者推测,古人因此附会此卷为王氏所书。
今之绝大多数学者,将此卷定为晋人佚名所书。劳继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中,“七人鉴定小组”的鉴定结论是:“真迹、精。”杨仁恺先生在《晋人书〈曹娥碑〉墨迹泛考》一文中评价说:“晋人卷轴墨迹,流传甚少。早于《曹娥碑》的《陆机〈平复贴〉》同属瑰宝……而《曹娥碑》墨迹的流传,使我们得以进一步探讨东晋楷书的风格,从而搞清这一时期楷书发展的新貌,还可以通过它推知唐代以来摹刻晋人小楷的真实效果,究竟达到如何的程度。”
此卷后来先后为韩?胄、贾似道、赵与?三家收藏。入元先后为郭天赐、乔篑成、柯九思递藏。至明代中期以后,归苏州韩世能收藏,著录于茅维为韩氏所撰的《南阳书画表》中。万历年后,此卷转归太仓王锡爵、王时敏家族收藏。约康熙十六年以前,又归清宫内府庋藏,后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民国年间,被逊帝溥仪私携出宫,后流落于民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前身)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