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讯 2014年9月7日,"入境"--杨斌人物画新作展在山东淄博桓台天承书画城开幕,中共桓台县委宣传部部长赵霞、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王兴堂、天大美术馆馆长林玉柱、艺术家杨斌分别致辞。本次展览由山东艺术学院、淄博齐门艺舫、日照天大美术馆等主办,郑晓宇、林玉柱、王梅策展,全国各地书画爱好者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
杨斌,毕业后留校工作于山东艺术学院,后又师从唐勇力教授,获得工笔人物画创作博士学位。他一直接受良好的学院式教育,拥有扎实的传统基本功,娴熟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绘画技巧,从他的绘画里面透出的他独有的对生活、状态、情景、审美以及内心感情的直接宣泄与表达艺术的自由和自由的艺术在他绘画里面的完美结合。
另外,杨斌对人们之间的现实关系极为关注,其非常熟悉那些关系中微妙点滴的变化与演绎,那是一种人与人、世界与世界的交叉相遇,是一种定格般的碰撞,是一出出形式鲜明的舞台剧。杨斌从中提炼出形态各异的情境,并让这些情境散发出令人迷惑却又十分确凿的异样情绪,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艺术表现力,给画面的不安多余平衡,给视觉方式的无理多与和谐,给精神的空茫多余执着。
从本质上讲,杨斌过于朴素的心态使他步履坚实,但实际上,从画面上看,他对诸种生存关系的理解与刻画都不是基于他的朴素,而是基于他的渴望。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几乎是无法舍弃的,当然也是他的动力源泉。
个人简历:
杨斌(三行),生于1976年,
199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并留校任教于国画系工笔工作室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唐勇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唐勇力教授,获得工笔人物画创作博士学位。
展览履历:
2002年 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全国美术展览银奖 北京
2004年 10全国美术展览山东展区二等奖
2007年 水墨新锐年展北京
2007年 同行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韩国文化院
2008年 “静默的尺度”工笔邀请展 北京798
2008年 永恒的经典中国国家画院
2008年 水墨新锐年展北京
2008年 来自孔子故里的艺术 美国
2009年 薪火相传展览中国国家画院
2009年 薪火相传展览台湖美术馆
2009年 水墨新锐年展北京
2009年 11全国美术展览山东展区二等奖
2011年 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特邀)
2012年 水墨奥运 中英艺术家邀请展 伦敦
2012年 第二节全国九城艺术联展
2012年 墨彩九味??青年艺术家联展 济南
2013年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展 南京
2013年 山东省十艺节预选展铜奖 济南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东方艺术》《美术向导》《中国画苑》《画苑》等杂志。
中西合璧 推陈出新
----唐勇力谈杨斌
首先,杨斌是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的感受力特别好,尤其是对绘画的色彩、线条、形象、构图、形式感等绘画本体元素更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并且将这种感知与洞察转化在其人物的表现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精神气”和审美内蕴。
在教学上,我最注重的便是对绘画的本体把握,修养、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对绘画固然有深刻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画家对绘画有没有直觉悟性,即对绘画的本体语言诸如色彩、形象等是否敏感,这是一个画家把握艺术本质、艺术真谛的关键。亚亚先生曾在《我对两场学术争论的再思考》中指出:“我觉得画画除了历史画以外,不一定都要有什么思想、内容。那可能还是过去极左时期的思想没有完全澄清。画就是画,给人以美感或者什么‘感’就可以了。如果你愿意给别人更多一些想象、联想,那当然很好。如果你的作品是以技巧见长的,那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灵魂’不‘灵魂’。这已经被当代大量的作品所证实了。许多理论家提出了,要以绘画本身(本体语言)来说话,而不是要在加上故事、文学、哲学。画就是画!就是给别人看的,看得舒服了、开心了,就行了。”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对绘画本体的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文化修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使之文化为内在的养分,进而更加提升作品的内涵和意蕴。由此可见,杨斌在绘画本体上的“先觉性”为他今后的成功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面对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大语境,强调绘画的传统性、民族性成为中国画的“中”性所在。特别是对于工笔人物来说,传统更是基础之基础;但同时,我们又生活在当下环境之中,尤其是作为一个中青年画家,更不能抛开当代,直接与古人为伍。因此,对待中西方文化,我一直主张的是“传统为本、两端深入”基本思想,并按照这一思想对学生们进行指导。杨斌对此理解的很到位,他的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因素,将传统工笔画中的再现性、意象性与西方的表现性结合,并将其转化到中国画中,使之融入传统。正是这种在传统基础上的融入、吸收、借鉴、转化的能力,使他的作品彰显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与他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也密不可分。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在他80多岁的时候曾经预言:“不久的将来,世界将无中西画派之别,两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工具、面貌而已。”其实这就说明所有文化都是跨国界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也必然有其内在的关联性。
工笔人物画教学中,我一直强调工笔的写意性。“写意”是中国传统的词汇,如果用现代词汇讲就是“随性”和“表现”,是指在绘画的过程中,比较随意随性的去画,而不是严格按照一种程式。我所说的“写意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其主要特征就是赋予形象以象征性,简言之即写胸中之意????写心中的想法,借物抒情;另一方面,中国画表现手法往往脱离客观真实对象,比如水墨花鸟,画叶子的时候,徐渭、八大,所有的叶子都用黑色的墨画,其实这就是写意,因为叶子本来是绿的,而所有的叶子形状只是画了一个大概,比如葫芦的叶子和葡萄的叶子到底有多大区别,这似乎是不必追究的,本质上,自然物象在塑造方面的差异性,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区别是很小的。因此,在我看来写意就是只管表达心中的意思,重神轻形,进而形成一种形式化的符号。
在这种工笔的写意性中,又以表现性为重,杨斌非常睿智的借鉴、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的成分,从而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他作品中的人物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顾盼呼应略于环境描写,有时只写人物而不图背景。并且还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极具表现性,这使中国艺术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表现主义灵犀相通。
实际上,主观的表现性更能把人物造型进行一种形式性的组合。这一点,杨斌特别吸收了我当时给他们讲的线条的四个存在方式:直线、弧线、曲线、折线。他最近画的组画,其线条的处理方式就是这四种线的组合,作品中不但有直线的厚重、强健,弧线的轻快、敏锐,同时又融折线的节奏、律动,曲线的流畅、活泼于一体。可以说,线条是中国化的主要造型程式,是最简练、最概括、最基本的艺术语言,其方圆粗细、曲直动静、纵横交错等各种描法都体现了丰富的审美与韵味,作为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杨斌很到位的抓住了这一特点,他画中的线条不仅仅用以表现客观对象的形式和质感,更为重要的是,其内还充盈着画家的主观意蕴和思想情感。
可以说,善于吸收和借鉴是杨斌的一个很大优点,它能够把传统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艺术性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开出夺目的缤纷之花。从他的画面上,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他追求的脉络,清晰明了,我相信他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更加具有个性化特点。
除了善于吸收和借鉴,杨斌还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学生,特很有思想深度,并且想法也比其他学生要多一些。但他的想法并不是像理论家那样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并且系统成套,他完全是从艺术意味的形式出发,与其他学生相比,他更加追求自己的特点和特征。比如在造型上,他的处理方式有一点点的夸张和变化,但是又不脱离写实的基础,所绘人物的脸部及平面又有结构,既不是光影明暗的素描,但是又有色调,既不是解剖性的艺术形象,但是又有解剖的形式因素在里面。他总是在那种稳定物象的写实当中去抽寻有趣味的变化的主观性,并且又不脱离客观物象的本体转换过程,这种转换过程很微妙,但是杨斌把它处理的很好。
从性格上来说,杨斌不善言谈、不善表达,但是他很善于理解和把握,他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都非常强,这从他的作品中线条、色彩、构图的处理中可见一斑。勤奋而有天赋,睿智而有磨练,这都决定了杨斌在学业上的突出。
兼容并包、中西合璧,今后他还会沿着他的这种发展方向继续走下去。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他的绘画在不断进步、完善而逐步趋于成熟。杨斌对于自己的艺术历程有着严格的规划,每一阶段的突破重点和创作目标也非常明确,这说明他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想法,对未来有着清晰的目标。因此,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将很有潜力。
传统而又有异貌,写实而又具有表现力,有传统基础而又充满未来,无虚幻、不造作,这是杨斌绘画的主要特点,它不但继承、传递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而且又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了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广收博取、推陈出新。希望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