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画是中国绘画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它是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界画的创作宗旨就是工整写实,造型准确。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五代时期,后汉画院界画家赵忠义受命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画完后,皇帝责成工匠校验画中建筑结构是否准确。经过反复检验,工匠复命说:“画中的建筑如同真的一样,毫厘不差。”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界画的美学时尚。
界画形象而科学地记录下古代建筑以及桥梁、舟车等,较多地保留了当时的生活原貌,其意义已突破了审美的范畴。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可惜木质易损,沧海桑田,不少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琼楼玉宇我们今天已无缘亲见。幸好建筑是中国界画的重要题材,人们可以借助于界画的画卷来略窥其富丽堂皇的宏伟风采。
图1所示《明皇避暑宫图》,绢本,墨笔,纵161.5厘米、横105.6厘米,为北宋界画名家郭忠恕所绘。该图绘唐玄宗依山邻水而建的避暑行宫,宏伟壮观。构图略带俯视,从图下的宫门向内,亭台楼阁、水榭宫室、长廊庭院依山势覆压而上,层层深入。画面上虽然楼阁密集,但有巨石、林木、山谷、涧水点缀其中,故而前后层次清晰。画家将避暑行宫整体安排在右半部,后有山峰加以围护屏障,左半部则以宽阔的水面和山谷来加以处理,这就使画面在空间布局上更加稳妥自然,从而获得了强烈的虚实对比,不因右半部建筑物象的过分繁密而使画面显得拥挤。远景部分则为突兀高耸的峰峦拔地而起,主峰不断向远处延伸,使避暑行宫的余势因雄伟峻拔峰峦的接引而获得了不断腾起的气势,确为大匠运思,不同凡响。
图2所示《骊山避暑图》,绢本,设色,纵224厘米、横134厘米,作者为清代界画名家袁江。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因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自周秦迄汉唐,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我们描述了当时华清宫的盛况。
此图充分发挥了我国工笔山水画的工整严谨、色彩鲜明、华贵典雅的特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袁江的界画代表作。图中山峦起伏,雾霭飘渺,宫殿楼阁、丹陛石阶、重檐层扉,无不精致华美。此图最耀眼之处是画面上呈现出的明亮艳丽的色彩,这也是袁江画风的特点之一。传统的石青、石绿用于山石古已有之,袁江将其用于建筑的绘色则别具一格。画面上,群山环抱中的华清宫的瓦顶用纯石青、石绿平涂,与朱红的柱子相辉映。大面积的山石树木、开阔的水面则以水墨淡色渲染,用色调沉厚的多层次渲染以衬托金碧青红的壮丽建筑和青绿璀璨的山水,具有极好的艺术表现力,既统一了画面,又突出了主体建筑,形成了整体富丽堂皇而局部精细严谨的画面风格。
图3所示《避暑山庄图》,绢本,立轴,设色,纵254.8厘米、横172.5厘米,是清代著名画家冷枚的传世界画名作。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从康熙后期开始,直到咸丰年间,清代帝王每年夏季都到山庄避暑巡幸,并处理朝政。因此,避暑山庄成为清代北京皇宫之外的又一处政治中心和处理民族事务的重要场所。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有其独特的风格。
此画以全景式的写实手法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避暑山庄整体的华丽景象和壮观气势。画家采用鸟瞰式构图,房屋、山水、林木层次分明,从南向北逐渐展开。画面下方是宫殿群,其后是湖泊。木桥连接的小洲上,鳞次栉比的楼阁亭廊掩映在绿树丛中。画家既运用传统的界画技法,又借鉴西洋画家的透视法,将建筑物安排得错落有致,且造型准确,用笔工致。画面上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湖水荡漾,荷花盛开,岸柳垂荫,亭台、水榭、宫室、高楼因地制宜,聚散错落,用笔精工,景色秀丽,自然山川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此图既有塞北丘壑、林木的深邃苍郁和恢弘气势,又有江南园林的清幽典雅和秀丽灵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吹我裳。”这是诗圣杜甫《夏夜叹》中的起首两句,表现了诗人对酷暑的憎恶和对清凉的期盼。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面对炎夏酷暑,只能一边擦汗一边发发牢骚罢了。但古代皇帝自诩为“天子”,非俗世凡人,因此,他的衣食住行与普通百姓相比不啻天壤之别。炎炎夏日里,他们可以躲进有山有水、气候凉爽、庞大华丽的避暑行宫里,舒适惬意地消夏,也由此为今人留下了这些传世界画名作。(王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