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字画经过拍卖公司“镀金”,价格便能翻几倍;卖家根据买家的穿着进行要价;仿真、做旧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真假难辨……那么,古玩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安徽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蔡中寅:
恶意炒作搅乱市场, 误导爱好者
针对古玩市场的境况,蔡中寅指出是被一些恶意炒作搅乱了。新闻媒体、电视广告大篇幅不实的报道,误导了收藏爱好者。
一些拍卖公司为迎合心理需要,给艺术品“镀金”。蔡中寅解释道,“他们不断炒高价格,形成拍卖纪录,从业者代理画家的作品,也进行炒作。制造者虚抬身价,作品的价值让人没办法判定,这些可以说是行内潜规则。”
古玩市场现存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风气不正。蔡中寅表示,收藏投资还需深思熟虑。
自抬身价 书画鉴定需实事求是
一些想借助拍卖行、商户抬高身价的画家,也让古玩市场的水越涨越高。
“有些画家,为了抬高自己,比如市场上一幅字画只卖一万元,而到画家家里购买则需要三万元,不过交易后还会免费再送两幅,其实是一个价。”蔡中寅说,有的书画家还专门有代理人,然后抬高价格,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更有画家请人到拍卖行,以高价拍下自己的画。这么做让收藏爱好者陷入迷雾中,书画价值到底应该怎么鉴定成为难题。”
古玩“什锦市场”难寻真东西
“合肥市的古玩市场没有特色,缺陷就是没有专业市场。”蔡中寅认为,现在的“什锦市场”是“大杂烩”,市场内卖什么的都有,因此相关人员无法集中进 行统一管理。这不利于古玩市场打造独有标识,也让投资者找不到方向。“像城隍庙有很多摆地摊的,摊上什么东西都有,让人无从下手。”
蔡中寅表示,合肥将在西二环建立奇石市场,以此为表率,合肥古玩市场会逐步改善管理制度。
安徽省文物店总经理汪平:商户或“以貌取人”或编故事
“爱好古玩收藏的,都是有闲钱的人。生活条件好了,老百姓大多愿花上几千上万块钱,收入多的花得更多。”汪平说。
“一般古玩店里的东西都不是明码标价,卖家是看人要价。”汪平举例说,“有的卖家看你穿得好,认为是当老板的,便提高价格,本来价值2万,便要价5万,穿的稍差的,干脆不说价钱。这种以貌取人的现象比较普遍,老百姓要多留些心眼。”
“有的卖家为了让人相信东西是真的,就编造故事,称所售的古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汪平强调说,“像这样的故事听听就行了,不要完全信。”
另外,在买古玩时,不要完全相信书上和电视里说的,可以借鉴,但也不能盲从。现在科技发达,造假技术日益更新,要时刻跟随发展的脚步才能避免损失。
拍卖行里门道也多,需要警惕
大部分人觉得拍卖行可信度很高,实则不然。“拍卖行要有国家审批获得的资质,才能进行古董拍卖,好东西会交给有名气的拍卖行。这也是讲究品牌效益,档次、名声都是吸引客户的关键。”汪平说。
一般的拍卖行竞拍的字画不保真。“刚入门的人可能会去买,你想想几百几千块钱能买到张大千的画吗?”
谈到恶意炒作,汪平表示,“有些画家为了抬高身价会请拍卖行虚假拍卖,虽然是作秀,但也需要交手续费给拍卖行。不懂的人就会以钱衡量东西的价值,这就达到炒作的目的。”
不要莽撞,不要轻易下手
汪平说,据他对古玩市场的了解,目前合肥市场是真古董很少,其中仿古、做旧的古董要占到市场的百分之七十。尤其是地摊和一些低档次的市场,在这里“捡漏”的可能性很小,商户也随意要价。
说到底就是考验个人勤不勤快。汪平建议,“在选择古董时,不要莽撞,更不要轻易下手,要多看、多问、多比较,多思考。如果是几百块钱的东西,自己认为不错,可以购买;但如果是上万元的东西,最好能找专业人士陪同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汪平认为,“东西是会说话的”,但要花时间来观察渗透,将感性知识融合在理性知识,慢慢积累,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
原标题:古玩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来源:市场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