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 见习记者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署名除外)
由于王祥工作日较为繁忙,只能约在周末前往他的工作室采访。按着王祥所提供的地址,记者来到一片繁荣的商圈。看到周围的熙攘人群,正疑惑是否走错时,王祥引着我们走入一间置身于商场楼上的写字间。原来此处另有天地。工作室外间按照写字楼办公的布置,里间则是安静别致的书房。平日里,王祥在单位和家里工作、阅读。到了周末,便带上新近创作的作品来到工作室。约上圈内三五知己,相聚于此地喝茶聊天,品评书法。这简洁的工作室,颇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味道。书柜上方为王祥自题横额“藏修息游”,语出《学记》,蕴含着他对学问与人生所持的态度。
学者型书法家:以研究促阅读
王祥把阅读分为好几个阶段,就书法研究这一领域而言,理论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古代书法经典作品的阅读都是十分必要的。
到了如今这一阶段,王祥的阅读更多是以研究为目的,围绕研究目标“有的放矢”。“以前背书式的读书,现在已经不必要了。现在的研究式阅读,就是我在做相关研究时,如果需要某一块,我再去找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王祥看来,自己既不是纯粹的创作型书法家,也不是纯粹的书法研究学者,他给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学者型书法家。“我读研期间的专业方向是书法与文献,这要求我们在书法创作上要有一定的手头功夫,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
王祥认为,研究和创作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的深入,有助于增加对书法的感悟和创作能力的提升;创作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建立和推动以崭新的视野研究中国书法史论。即使对于一个以创作为主的书法家来说,技法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样重要。
看帖也是一种阅读
王祥现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书法之上,临帖习字是每天不可缺少的部分。书法创作在王祥生活中占据的比重增多之后,他坦言阅读理论书籍的时间确实会比以前写作的时候略有减少。不过这种书本阅读的减少,可以从另一种阅读方式上弥补回来:“写字也会是一种学习,看帖也是一种阅读。”
王祥认为,书法家创作必须对书体和创作思路“胸有成竹”。“比如草书,首先得熟记草法,否则容易写错字。其次是出处。你的草书,从古代哪位书家哪个帖里出来的,必须要有根据,做到‘无一字无来处’,然后再采用解构、变形或夸张等手法对作品章法形式进行布局。这样创作者就需要阅读并记忆大量古代名家经典书法作品,以及从经典作品衍生而出的书法研究和书学观。”
除了书法创作,看帖也是王祥每天必做的功课。对于酷爱书法的人来说,细细揣摩古代碑帖上的构思和笔画,是一种享受的阅读,王祥更是将这种享受随身携带:“现在科技发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让我可以把我喜欢的书帖全部以高清图片的形式保存下来。像张旭、怀素等古代草书经典书家的作品我都有,当代一些一流的草书家的作品我也放进去了。”这样,王祥可以随时随地看帖,临帖时可以很方便地查阅,不至于翻箱倒柜地寻找资料。
王祥将看帖看得颇重。他说:“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头脑中需要有个‘字库’,这个字怎么写要怎么改造,这个字库的建造就是从看帖中积累而来。沙孟海先生说‘临帖如赚钱,创作如花钱。赚少花多则亏,赚多花少则赢’,极有道理,看帖实际上是临帖的一种方式,以心读帖。”王祥更进一步解释,以看帖代表阅读,写字代表创作,那么阅读就是写作的源泉。要想有份量、打动人心的作品,要想有持续的创造力,就必须保证源泉能量的充足。
从未曝光过的一手材料对研究弥足珍贵
对于书法研究,王祥认为充分掌握资料极其重要,那将会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所在,也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如果要真想写出有份量的著作和论文,搜集的资料一定要是他人未能挖掘的。如写作《广东历代书家研究?商承祚》一书,王祥就找到很多珍贵的资料。正如商承祚弟子、古文字学家陈炜湛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在本书中首次披露,显得极为珍贵”。
“对书家的研究,首先你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位。如果只想做成通俗类,这个很好办。网络资料和其他资料很容易就能找到,只要将其归纳并整理,润色语言文字,便是一本可以过关的通俗普及类读物。”王祥说,“如果你想你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有所新发现,你就需要找到突破性的资料,稀缺性的资料。”
为了找到有价值的资料,王祥花费了很多功夫。王祥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据库检索,再到各地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以及走访研究对象的后人或学生,甚至一些收藏家,得到很多宝贵的一手材料。“有时我查到的材料连研究对象的后人和学生都没有见过。如商承祚的部分手稿、印章、交游,还有商承祚与容庚互相交换藏品的雅事等。这些真实的细节是全面反映商承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珍贵的从未曝光过的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研究结果肯定是与别人不同。”
问答
通过书法深层解读岭南先贤的文化思想价值
信息时报:为什么会想到通过书法来研究岭南先贤的思想价值?
王祥:欧阳中石先生是读书时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他的书学思想是把书法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他多次告诫我们,必须把书法艺术与它所处的文化背景统一审视,才能深刻领悟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这实际上构建了中国书法文化的理论体系。王元军教授认为书法要体现文化,他教会我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何查阅和利用相关历史文献为书法研究服务。
我研究近现代岭南书家,依然遵循两位导师的书学思想,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探索书法艺术的形成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书法与其他学科、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岭南先贤如李章达、商承祚、吴子复等大多不是职业书家,而是有着多方面文艺才能的官员、学者和文人。我通过书法这一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深层解读岭南先贤书法中的文化思想价值,挖掘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人格等全方位成就和贡献的“全人格”。这样,书法研究的范围和意义就能更宽大、更深远。
信息时报:以前的文人几乎都能自述诗文,现在的书法家沿用前人诗文的会相对常见一些,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祥:这实际上涉及到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古代文人自作诗词是必修课,就像我们今天要学外语和计算机一样。今天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化,读书人要学习各方面的新知识以适应讯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因此较少有人再去作诗填词了,即使以旧体诗词为书写内容的书法家也不例外。
我也赞同书法家沿用前人优秀诗文。如果不善于自作诗文,抄写前人诗文总比随意写打油诗好。但是抄写前人诗文,不能说任意一首诗词都适合你。而应依照自己的风格特点择优而用,为表现书法作品的格调和意境锦上添花。
我喜欢陶渊明、李白、杜甫和毛泽东等人的诗词,因为他们自然而又豪迈的风格与我写大草所要表现的气势较为契合。如果以大草写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切切”就有些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