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学文
书画收藏向有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的说法,扇面处于书画收藏的配角地位。其实,扇画虽不及长卷宏大,但小巧雅致,更见情趣。
扇子送凉,不意成艺
“别小看了扇子,它不仅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实用之外,还是文人墨客施展身手的舞台。”
在“扇里乾坤?画中日月”中国扇画专场的准备现场,公司顾问、中国台湾长荣大学书画系教授熊宜敬边带着记者欣赏场内450件展品,边讲述扇画的故事。
关于扇画的始作俑者,便有两个版本。
一说南朝诗人柳恽写了首《捣衣诗》,宁朔将军王融特别喜欢其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两句,柳恽便将之题于团扇上,供将军把玩。
一说东晋王羲之才是扇上作书第一人。据说,王羲之在绍兴一座桥上,见一卖扇老妇,一把扇子只卖20钱,仍无人光顾。他便在每把扇上题了5个字,让老妇卖100钱一把,被哄抢一空。
“这些故事现在都无从考证了,但历代文人确实都把在扇上题诗作画视为雅事。”渐渐的,扇画便成了书画作品中的一个独立品类。吴冠中先生笑言,“扇子送凉,不意成艺”。
悠悠岁月,留下不少扇画精品。以团扇而言,有台北故宫唐末刁光胤的《枯树五羊》、南唐唐希雅的《古木锦鸠》、前蜀李?的《岳阳楼图》、赵昌的《写生杏花》、赵伯驹的《汉宫图》等;有北京故宫宋徽宗的《枇杷山鸟图》、夏圭的《松溪泛月图》等。
明永乐年间,折扇开始流行。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画派,创作了不少折扇扇画。“折扇扇面是圆弧形的,对画家在章法布局上的要求更高。”
画折扇最多的名家,非清代任伯年莫属。他年轻时是上海滩一家小扇店的画工,后自成一家。徐悲鸿在收藏的任伯年扇面上,加盖“悲鸿生命”印,足见爱之深。
此次专场展示的扇面来自两大家族,一为民国时期海派名家吴待秋及其丈人李嘉福,一为曾与吴昌硕齐名的书画篆刻家金心兰。“主要是明清、民国的名家之作,只有这件是元代张起?的草书作品,他是元朝第一个科举状元。”熊教授指着一件宫扇片说。
乾隆,最有来头的扇画藏家
历朝历代,喜欢收藏扇画的人不少。人都谓梅兰芳《贵妃醉酒》中的“扇子功”十分了得,却不知他也是收藏扇画的名家,藏品数以百计,其中一把绢面纨扇,是1924年5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赠给他的,扇面为泰翁的即兴题诗。
作家郑逸梅,一生收藏扇画不下400件,最珍爱的是章太炎书写、吴湖帆所绘的绿梅图扇。
在老舍所集数百把名扇中,有不少是京剧名伶用过的。
最有来头的扇画藏家大概是乾隆了。他藏有元明两代折扇300多把,经画家张若霭编目列序,成为研究扇画的珍贵史料。
64887条扇画拍卖记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被冷落的扇画开始受到关注,1993年至今,雅昌艺术网上就有64887条扇画拍卖记录,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扇画收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扇面直接裱在画轴中,或镶于镜框里;一种是带着扇骨,原汁原味地把玩。
熊教授建议,收藏扇面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新不如旧。与其收藏当代书画家的扇面作品,不如收藏明清及民国时期名家的作品。当代书画家往往难以绘出从前文人扇画的那份闲情逸致。
二是残不如全。扇面收藏比一般书画作品更讲究品相,扇面、扇骨保存得越完整,收藏价值越高。
三是流传有序。差不多品质的扇画,是否流传有序,直接影响其价值。2012年,一件由张大千画、溥儒书的扇面,以206万港元的价格成交,除因书画皆名家外,也与该扇面曾由篆刻家陈巨来收藏有关。
四是树立主题。比如民国时期,中国女子书画会成员吴青霞、顾青瑶、周炼霞经常合作画扇,喜爱女书画家的藏家,不妨由她们的作品入手,搜集民国名媛扇画,亦可自成一统。
随着扇画收藏渐热,伪作也越来越多。有的是将破损字画上的残余部分移植到扇面上,有的是用旧扇骨裱上新扇面,有的是在一面已有题字的扇面背后模仿名家绘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熊教授提醒,入藏前一定要多看。“多看精品才能提升眼力。”
另外,对于已入藏的扇画,熊教授建议不要轻易揭裱扇面或更换扇骨,“揭裱重装不仅使扇面上的书法、绘画伤墨伤色,还使扇子不耐久藏,触手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