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唐宋元是一个光芒四射且又登峰造极的阶段,涌现出一批足以令后世膜拜不已的艺术大家。
“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于4月18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展览聚集了唐至元700余年间的书法、绘画传世作品36件。
展品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唐宋元书画精品为主体,参展作品共32件,其中有许多为传世的赫赫名迹,如唐代“草圣”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和《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张激《白莲社图》、赵佶《草书千字文》、南宋赵构《草书洛神赋》、马麟《荷香清夏图》等都是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宝级珍品。
浙江省博物馆参展作品4件,晚唐《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元代赵孟?《行书吴兴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朱玉《揭钵图》,与辽宁省博物馆展品形成互补,能较全面地反映唐宋元这一中国书画史上鼎盛时期多姿多彩的经典风格面貌。
翰墨风华 旷世情怀
宋代皇帝多擅长书法,其中以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父子的成就最为突出,二王传统成为王室书风主导的典型。赵佶《草书千字文》写在近12米长的描金云龙白麻纸上,草法飞动,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气势非凡。此卷写于“宣和壬寅”即公元1122年,是赵佶四十岁的成熟之作,又是他传世草书孤本,弥足珍贵。
此外,文人士大夫中亦不乏书家,如展出的抗元名相文天祥为同乡张宗甫的《木鸡集》所作的序言,《草书木鸡集序》。序文是其投笔从戎前的最后作品。作品章法得力于王羲之,笔法取之怀素,收放自如,行笔流畅。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中唐草书大家张旭与怀素,突破传统格式,变今草为狂草,对狂草书体的形成具有开创性贡献。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为五色笺纸本,书写的是庾信《步虚词》两首诗和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两首赞,共计40行,188字。自宋代以降,多有题跋、文献和着录对其进行描述和审鉴。由于帖中将“王”字挖改成“书”字,变成“谢灵运书”,所以早期一直被误认为是南朝宋谢灵运所书。该帖流传至明代,丰坊对谢灵运为该帖书写者的说法提出异议,随后的董其昌跋文中提出此帖为张旭真迹的观点。
名家画工 遗泽流芳
北宋中期,“书为心画”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文人画发展也臻于成熟。李成《茂林远岫图》以水墨画营丘夏日景色,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加以烘染,山头树叶均以浓淡墨点出,气韵生动。张激《白莲社图》突出表现了庐山东林贤士在幽深雅静的云松泉石间,讲解经文,修身养性,与友相善的场面。“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著名山水画卷《富春山居图》,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笔墨多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林峦浑秀,草木华滋,随意宛然天成。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成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南宋高宗迁都杭州,经过数十年的经营,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造就了绘画艺术中兴。山水画家中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被后人誉为“南宋四家”,名垂青史。马远《松寿图》奉宋宁宗之命为王都提举祝寿所作,画风豪放严谨,虽简实繁,取景奇特,笔墨淋漓,山石以大斧劈皴。马派画风的主要传人马远之子马麟《荷香清夏图》,画家以传神之笔再现了南宋时杭州西湖的夏日盛景,构图较其父更为多样,独具匠心,用笔清劲秀润,设色丰富。
借古开今 丹青留痕
赵孟?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书画大家,无论是其艺术创作还是对于后世的影响,均堪称里程碑式的人物。针对近代宋人书风的种种流弊,他主张“借古开今”,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楷则,浸淫魏晋书风精深,手摹心追晋人法帖,脱去南宋陋习。
作为元代画坛核心人物,赵孟?的成就更令人瞩目,绘画创作范围广泛,涉及人马、山水、花鸟、竹石诸门画科。此次展出的《饮马图》用笔精工,线描细劲严谨,笔意古朴雅秀,刻画入微,人物神态奕然,马骨壮膘满,近于唐马,尤与韩干所画的马风貌接近。
古代书画在千年历史演变中,有的名作遭受首尾分离,甚至有好事者为图利,人为割裂、挪移作品中的名款,张冠李戴,给后人留下断代、定名及真赝鉴定难题。随着时代发展,认识的提高,人们对一些原有名款、流传有序的古代书画名作,重新进行鉴定。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名作的定名也许在古代就存有误区,需后人加以新的鉴别。如展览中原来一直以为是李公麟《九歌图》、赵伯驹《莲舟新月图》,经过后人的反复研究、考证,发现其实并不是李、赵作品,按现代书画鉴定的标准,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遂将其改为佚名之作。
展览中有部分绘制于纨扇、册页上的佚名书画,尺幅不大,画工精致,题材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及人物故事等,其中不乏画院画工之手,如南宋《仙山楼阁图》、《玉楼春思图》、《江亭晚眺图》、《楼阁图》等。纨扇画因其艺术品质上乘,携带方便,受到上至皇室,下及贫民的普遍喜爱,蔚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