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王彤 编辑:张玉鹏
色彩与造型,从来就是油画艺术中最为原始的两大元素。形而上者谓之道,终极的精神追求永远都是抽象的。当对于客观事物的造型摹写已经无法完成对艺术家内心无限膨胀的情感意象的表现时,色彩的力量也就喷薄而出,成为纯粹之美、极致之美最为适合的载体。
油画创作,是一种对艺术家情感意趣最为纯粹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对每一位油画创作者来说,“美”与“纯粹”从来都是一回事。他们偏执追求将个人心中瞬息万变、莫可名状的情感以最为个人化的绘画语言记录于画布之上。这种记录,无论是吴悠的绯色轻舞,还是党保华的绚烂闪耀,都是精彩而唯美的。
对于艺术家那善于捕捉美的双眼来说,光与色,是一对孪生的绝美精灵。“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而光明带给人类的第一样馈赠就是世界的五光十色。遍览整个油画史,一切油画大师,无论是达?芬奇、伦勃朗、透纳、莫奈、凡?高、毕加索,他们都在以毕生之力与光和色这对孪生精灵共舞,将它们作为装点人类生活的永恒之美。
在吴悠与党保华的作品之中,造型谦逊地将地位让与色彩,画家在创作时的激动、谨慎、胶着、欢欣等种种情愫,皆通过那唯美的色彩,或娓娓道来,或恣意欢腾。原本规规矩矩排列于调色板上的色彩,被画家以艺术的魔力赋予了无限生命。而这魔力,来自于艺术家对内心和作品的真诚。正是这种真诚,让这些作品之中的每一部分,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永恒而纯粹的美的载体。
吴悠:清幽月色淡如许
图 / 文_吴悠
伫立,在淡淡的月光下。夜色如洗,万籁俱寂,流水低吟,暗香浮动。水之一方,伊人独立,若歌若梦,若水无痕。然气得为岚,露结为霜,日映成霞。神遇之,手应之,而成画。
一如荒原孤旅的行者,我为此境界、气象,经年累月地寻觅、经营,不问世事,忘却时尚,把情感掺进油彩,将趣味塑成肌理,放逐灵魂,于画布之上作毕生漫游……
我出生于蜀地山区,那里山明水秀,民风淳朴。虽非名门望族,祖辈却薄有产业,耕读传家。世事更迭,然家风犹在。而我自幼愚顽,看闲书,喜涂鸦,怕数理化。而后入西南师大,进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安营扎寨。不觉中,已深陷绘事,不得自拔,而绘画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作手记里,我曾记下自己这样的感悟“形者,目之所及也;式者,形之交化也;气者,式之摇曳也;韵者,气之徘徊回荡也;境者,韵之所聚也,唯神可栖,唯意可达……是故,形不如式,式不如气,气不如韵,韵不如境也……”东方文化中的意境是我所看重的,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佳作。而意境如“蓝田日暖,良玉升烟”般不可捉摸,可望而不可及。对绘画而言,她不在肌理语言,甚至不在画面,看画的人不是看画面的语言、构成以及画面故事,而是感受其气韵、氛围、情绪,从而进入一种境界。
用油画语言来体现东方文化中的意境,是我在油画上的定位,我以为这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这样的艺术是不会过时的,画这样的画合我的心性、趣味,借此我也可以回望经典并向其致敬。
关于中西融合的学术探索,在大清帝国以至更早就有了。就美术而言,林风眠先生及他的一些弟子颇有成就,故我不再在形式、语言上做探究。比如翻译唐诗,一种译法是注重于音韵、节奏,甚至平仄对仗,而另一种译法只着眼于传递诗中的情结、意境。在绘画中我选择后者,让中西绘画相互消解、融合,以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方式来展现东方的美学意境,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融合。在我的作品中,不经意的挥洒、滴淌与刻意的堆砌、塑造相呼应;润泽的氤氲与凝重的干涩相辉映……人物的造型我吸取了汉代画像砖及崖画造像以及古籍善本绣像的一些因素,人物的处理上不求婀娜多姿,偃仰有致,则舍形取神,得意而忘形,只求一团韵致,一种格调,一片意境,故人物大多静静伫立,一份执著、一腔守望,些许忧郁、些许自怜……她是月光的精灵,是诗的化身,是千古凝结的清明灵秀之气??其实这是连接意境的一个符号,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由她我们可以通达那片清新的绿洲,找到自己精神的栖息地。
吴悠
1969年生于四川,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研究生班。2006年在798建立个人工作室,年末入住宋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大型展览,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多家机构的权威刊物对其作品刊载,香港世界画廊、印尼GALERI画廊等多家中外机构和个人藏家对其作品进行收藏。
党保华:材料中的意象表达
图_党保华
文_黄海燕
艺术的发展往往是继承创新的过程,也是艺术语言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代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因素,因为观念的介入,和对当代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反思,势必能够体现当下人的生存意识。党保华的绘画作品在无意识中已经有了明确表现。品读其作品,首先无法回避的就是材料的运用,然后便是作品背后那强烈的人文情怀,以及对当下人类生存空间的焦虑。从绘画形式和风格上看,我们很容易被带进抽象领域中去寻找保华作品的价值所在,从而无法体验其材料中的意象思维,进入想当然的死胡同。从具象到抽象的形式转换,是质的转换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过程,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长期以来,传统的绘画模式带给保华的不再是创作中的愉悦,而是压抑和煎熬,这种状态使他在烦躁不安中不断努力探索,寻找新的契机。材料的运用,意象的表达,使他获得重生。这种不可预知的,不断创新的制作过程,让他激动兴奋,从而更能贴近其内心的情感,能够充分表达心灵体验和精神感悟。
关于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从美术史上谈,是个特别宏大的话题。从传统意义讲,材料制作不过是绘画制作的前提,传统绘画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美术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艺术风格,形式和语言以及艺术流派的界定,都是从绘画中的构图和透视,形体塑造和空间比例,光影变化和个性体现等方面去分析探究。无论古希腊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派时期。这些时期的艺术家都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些关于传统形式上的追求和挖掘,使艺术史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和活跃。但从另外角度去分析,艺术上的传统意义便应该具有新的内涵和形式了,否则,便缺乏生命力,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当代艺术中的架上绘画,应该另辟蹊径,寻找出路。观念的介入和材料的运用,可以说是现代画家为了探究创造新的绘画形式所进行的尝试。而现在绘画中的材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了,它是一个点的放大和转换,具有了质的升华。这种转换所形成的独特陌生感,却给观者以前所未有的视觉愉悦和心理刺激。党保华作品就是利用了这种转换,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材料的巧妙运用使其背后的主题更加明确,更加深刻。而这种材料的源头?垃圾站的废弃物,在画面里的巧妙运用,便具有了象征意味。关于人的生存环境的剖析,在其作品中的显现,增加了主题性的人文关怀和学术价值。
以材料为媒介进行现代绘画的创作,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讨论,一是以材料为材料,换句话说,就是把材料当成创作工具,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强烈感官刺激,注重形式和语言,不断地探索研究,把材料性能发挥极致。二是把材料进行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探讨,把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思考,运用材料物质的性格加以引申扩大,从而增加绘画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两种讨论都是围绕材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载体,它不光是对传统审美的标准的延伸,而且还是作为独立表达的形式所在,于是,便具有了一定的超越性的作用。这是一种抛开形式语言、材料本质之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体现。党保华作品中材料的介入,难得可贵的是二者都能在其作品中呈现。品读他的作品,早期的关于童年记忆的种种联想:层层剥落春联痕迹的运用,老家粗花布拼贴和陈年旧报纸的揉搓;现在科技产品的废料加上被污染的自然物品在现实作品中都能够表达。这些符号在作品中的展现,充分表明保华的高明和智慧,他没有局限在材料的视觉表达上,而是在视觉空间里传达心理和精神的内涵。使其作品不只是在形式上探索抽象语言,还具有了个人私密和对人类共性的文化思考。更有价值的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技术和抽象主义的理念,却具有东方绘画中的意蕴。
绘画中的意象表达是东方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明显的意象化倾向,于是,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艺术就是意象艺术。从西方传过来的油画经过百年的发展和洗礼,在审美的趋向和表达方式上,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改造,无论从题材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融入了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浸透,是许多画家在进行创作时表现出了明显的意象化倾向,从而展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审美意识。意象性的中国油画并不是简单的绘画形式,而是具有一种特殊的东方文化精神,在外形上虽然具有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些形式语言,其内涵存在着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它具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的宇宙观,也包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保华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表现了典型的东方意蕴。他所追求的不拘泥于具象形式的描绘,而进行的抽象的材料制作,运用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表现意境的传达,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保华作品的制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观其作品中的构思和形式,具有游离于内心的体验和反复试验灵感再现的效果,主题性和私密性融入其中,在其强烈视觉效果背后所表达意味和感觉,能够深刻体会到当代绘画的思想性和观念性,这种材料运用的同时所存在的思想层面的意义,蕴涵了他对文化和社会以及人类现实生存中的深层思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保华运用了很多技术:拼贴、喷绘、泼洒、火烧、凹刻、刀刻、打磨、水冲等等。有时是经过缜密的制作,有时是随心所欲的灵感再现。在材料上,有干草、干花、泥土、沙石、衣服、破布、宣纸、牛皮纸、铁丝、旧照片等这些具有多种象征、隐喻的绘画材料构成了其绘画的主要元素,那些废弃的垃圾材料在保华作品中变废为宝,并根据其自身的物质存在形式传递着独特的哲学含义。保华在其作品中对材料的巧妙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材料的记忆使其作品的叙事性有了准确传达,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保华想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
当代绘画中的材料运用,已经是现在很多画家们争相研究的课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每位画家运用材料的方式和传递的信息却各不相同,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随着对材料艺术语言的研究与学习的不断深入,画家对材料的驾驭也会更加娴熟,材料本身的内涵和价值也会更加深远而富有意义。材料的物质存在在人类历史与文明沉积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含义,这种材质的人文体现是具有时代感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精神体现,也自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当代语境下的独特价值,而这种材料的意义所在,也开启了绘画思维和艺术想象的新状态。党保华作品中材料运用的物质形式,启迪了观者对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画面中那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的展现,更加强化了其作品所具有的意象表达,这种在中国语境下所显现的艺术特征,以东方的审美标准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内涵。
党保华
职业画家
1977年生于山东茌平
200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研究生课程班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