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年轻人对“望海埚大捷”这个名词茫然无知时,65岁的金州火车站退休员工董文浩已经用四年时间完成了34幅水墨丹青画组成的长卷??“得胜之歌”。“我想让年轻人知道,数百年前在咱们金州,曾有一群先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大捷。”董文浩说。
4年创作出《得胜之歌》
昨日下午,在金州新区东山社区的董文浩家中,记者看到了他刚刚完成不久的《得胜之歌》。这个由34幅国画画作组成的长卷系统描绘了发生在数百年前的“望海埚大捷”。只有中学文化的董文浩根据搜集的史料,在每幅画作下都配以文字说明。打开这幅长卷,仿佛看到了一卷历史连环画。
“这幅画的创作我用了整整4年。”董文浩说,自己下乡插队的地方距离望海埚不远,当时他就希望用自己的画笔把这段历史描绘下来。年纪渐长,董文浩发现身边的年轻人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于是他再一次来到望海埚,把一草一木精心记录在速写本上,创作再次开始。
其实这不是董文浩完成的第一幅长卷国画作品。“这只是我的画作第三部曲。”董文浩颇为自豪地说,此前,他已经完成了150米长、92厘米高、核心区近40平方米的巨幅长卷《金州古城旧貌图》和获得故宫博物院赞赏的《金州八景》。其中《金州古城》被故宫博物院专家赞为“大连版清明上河图”。完成这3幅作品,董文浩用了整整45年。他说,自己小时后跟着爷爷去赶庙会。当时金州老城墙还没有拆完,而董文浩对这些老物件格外痴迷……1963年,董文浩开始收集素材,1969年他开始动笔创作。几年时间里,董文浩走访了80多位“老金州”,完成了金州多处重要建筑和景观的速写稿9000多张……在董文浩用画笔复制的金州古城里,我们可以精确地找到1843年到1893年间金州城内大多数见诸记载的建筑物。连人们的服饰和当年的生活习俗都被一一再现。
身患尿毒症,担心愿望难实现
老董一辈子无儿无女,他把画作当成了自己的“女儿”。2006年“大女儿”(指金州古城旧貌图)刚刚出世时,老董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时至今日,这位民间画家每周还要做3次透析。祸不单行,老伴儿还因为高血压得了眼底出血,险些失明。
尽管如此,老董还是坚持创作了“二女儿”和“三女儿”。“为了打扮这些‘女儿们’,老董花了1万多元买了裱画机。结婚以来,他给我买的所有衣服加在一起也没裱画机贵。”老董的老伴儿抱怨说。此外为了存放画作,老董还专门在银行里租了两个保险柜。老两口的退休收入大部分花在了“女儿们”身上。
即便如此,老董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创作愿望难以实现。在《得胜之歌》完成后,老董的下一个创作目标瞄准了甲午战争中的金州城。“我的’四女儿‘将是一幅描绘甲午战争历史的金州城画作。”董文浩说,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这幅画的创作具有特殊意义。“很多人并不知道甲午战争中金州是主战场之一。我希望用画笔定格那些历史瞬间。”但老董担心自己的身体支持不下去。
拒绝收购,只想把“古城”留在家乡
因为患尿毒症,老董的经济情况很窘迫。而《金州古城旧貌图》本可以为他换来一笔巨款,却被拒绝了。
“2012年,有不少画贩子和海外的文物专家找到我,希望收购这幅画作。有人甚至开价百万元,但我不干。”董文浩说,“我是金州人,描绘的又是金州古城风貌,我希望把这幅画作留在金州、留在大连。”老董说,如果有博物馆能够接收这幅画作,他希望《三部曲》能够展示给普通民众们观看,“我们应该记住历史,记住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生活的。”老董说。
文首席记者万恒图本报记者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