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豪放如苏轼难得婉约惆怅,却倒也动情到惹人伤心。大概是我俗气,总以固定的脸谱去定势诗人,面对这落花流水,谁又能不生伤春悲切之情。东坡先生虽然有大江东去之豪情,可我觉得这比起这二分尘土与一分流水的伤情,后者更在清冷的字句间让人读到满纸忧伤情绪。
才子也是常人,只是苏轼这样的才子比常人更辛酸。可他在文字里塑造着自己的豪放与坚强,于是大家似乎便都心狠地习惯了他坚强,仿佛忘记了这个穿草鞋、执竹杖的才子其实一身疲惫、一生坎坷,也常一声长叹。自古才子多矣,但大抵都有个坏毛病,就是因为沉浸在文字里太多太久的缘故,便生了满肚子的抱负。这似乎也并不错,可惜的是这些才子常不切实际,这就让才子的抱负每每成为空想。他们以为读了满肚子的圣贤书,便可以作为敲开权力之门的敲门砖。其实世俗不买账,皇帝们也不买账,也有买账的皇帝如李煜、赵佶等等,可他们自己也无法为自己的前途埋单。
所以,才子的理想往往成为空想。
倘若只是空想,这倒也不至于致命。只是才子们从来不知道改善这些空想,而是执着于这些空想。哪怕是皇帝老儿赶他们出庙堂之外,发配他们去蛮荒之地,他们似乎仍然不怕江湖之远。苏轼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才子自己不怕,于是后人与读者怕也无济于事。大概因为我自己也是手无缚鸡之力之辈,虽然没有被贬谪千万里之外的经历,可常常觉得史书上那些发配是极度残酷的。尤其是对这些才子们,不是惜乎他们的才华??天下有才华的人多矣,也许正是这一身的才华害了他们。只是觉得,强大的权力与艰辛的发配,对于这些只能在宣纸上挥毫体现坚强的才子们而言,真的是道不尽艰辛的残忍。
可还是那句话,才子们自己不觉得苦。他们愿意为此执着地坚守,任他风吹雨打,任他尘土飞扬,任他时间老去。苏大才子的诗,婉约伤情的也不止这一首,比如那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也在倔强中透露着凄清与悲凉。可读了这么多年的苏轼,就在这个初春的早晨,突然觉得这一句悲凉道尽。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伤春之词,绝不是那些哀怨缠绵的女子可写得出的。换句话说,苏大才子的伤春,伤得高格,伤得令人深思。
彼时,苏轼在黄州。谪居的黄州成就了许多苏氏名作,其实哪里是黄州成就苏轼与文学?是皇帝不成全才子的梦想,贬谪成就了才子的遭际??说到底,是才子的梦想成就了黄州,黄州才有可能有这伤情的好诗。黄州的尘土,苏轼来之前是那般,苏轼到了却不一般。他走了之后呢,这尘土自然只能是永远不一般了。天下的春色哪里有什么不同,无非是桃红柳绿,无非是落花流水,也无非是春去春来。那尘土哪里带得走,只有粘在诗人的鞋上,才能带走二分。春色三分,二分给尘土,看似多了一分,并不是诗人看重这沉重的世界与外物,是因为即便是三分春色全在尘土,免不了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悲凉结局。
时光真是一个让人脆弱的东西,只一分流水般的时光便能带走一切。管你是什么才子,管你写多好的诗,全部和尘土一起被灰飞烟灭。才子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要付出伤心的代价,这难免让贬谪的苏轼留下离人泪。流泪对于一个男人而言算是什么?对于一个习惯大江东去的才子又算什么??其实什么也不算,眼泪不是不坚强,而是坚强得太久,也是为了以后更坚强??哪怕是知道人生三分春色,都会尘土飞扬,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