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中国书画

> 高倍放大反而证明《功甫帖》系双钩廓填

高倍放大反而证明《功甫帖》系双钩廓填

http://feicui168.com 2014-03-10 18:22:52
① 拍品“议”字一撇与《安素轩石刻》“议”字比对 ① 拍品“议”字一撇与《安素轩石刻》“议”字比对 ② 台北故宫藏苏轼墨迹中的“轼”与“谨奉” ② 台北故宫藏苏轼墨迹中的“轼”与“谨奉” ③“苏”字中“禾”一撇对比, 《安素轩石刻》、拍品《功甫帖》、苏书真迹(从左至右,局部) ③“苏”字中“禾”一撇对比, 《安素轩石刻》、拍品《功甫帖》、苏书真迹(从左至右,局部)
④ 笔画交叉墨色有浓淡:拍品“议”字撇捺局部与冯摹兰亭“随”“每”(用红色圈标出来)④ 笔画交叉墨色有浓淡:拍品“议”字撇捺局部与冯摹兰亭“随”“每”(用红色圈标出来)
⑤ 拍品“奉”与冯摹兰亭“右”字比较⑤ 拍品“奉”与冯摹兰亭“右”字比较
⑥ 拍品“功”与冯摹兰亭“知”字比较⑥ 拍品“功”与冯摹兰亭“知”字比较
⑦ 拍品“奉”下部、“力”与冯摹兰亭“能”字比较⑦ 拍品“奉”下部、“力”与冯摹兰亭“能”字比较

  林牧之

  “双钩廓填”之法盛于唐宋,并以精妙著称于史。而到了明清,“双钩廓填”成了坊间制造书法赝品、欺世牟利的主要手段之一。

  自从看了《功甫帖》的拥有者刘益谦先生2月18日在北京媒体见面会上所提供的《功甫帖》高清图后,反而使笔者确认了《功甫帖》系“双钩廓填”,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纸太厚不透明是否不能做“双钩廓填”?

  “双钩廓填”手法有多种,在碰到纸太厚不透明的情况下照样可“双钩廓填”。办法如下:将双钩底稿(过渡件)置于厚纸之上,再使用竹签或竹笔木笔等按双钩底稿轮廓线依样勾勒一遍,这样,双钩外轮廓线压痕就在厚纸上留了下来。举一例:用圆珠笔在两张重叠纸上画一圆圈,下纸就有清晰的轮廓,所以下纸的厚薄透明与否和能否“双钩廓填”是无关的。

  发布会用所谓翁方纲油笺纸双钩本和宣纸墨迹本作比较以此来证明宣纸本《功甫帖》用纸厚,不适合钩摹,这是不恰当的,油笺纸是一种极薄的表面光滑的纸,适用于作伪的双钩底稿(即过渡件)。用油笺纸就是为了向人表明它的双钩身份。

  “双钩廓填”是否一定能看到双钩轮廓线?

  现举四列:1.用极淡的细线双钩轮廓于纸上,再填墨。2.用影摹手法,将双钩稿本垫于纸之下,在纸上或摹写或钩摹结合。3.用双钩底稿(过渡件)垫于纸上或纸下(视纸张厚薄透明情况),在纸上(或过渡件上)用竹签勾轮廓,在轮廓线内完成填写。4.用炭笔轻描钩线,勾填完成后经装裱碳粉自然洗去脱落。

  “双钩廓填”这样的作伪手段,明清以来出现了许多真正的高手,让世人无法看出双钩廓填线是他们的基本功。假如碰到徐邦达先生所言的:“不勾(轮廓线)径自影写”的摹本,我们又到何处去找那双钩轮廓线?

  同样像著名的“双钩廓填”本:唐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里面大部分字是根本看不到双钩线的。

  双钩廓填就一定没有墨色变化吗?

  发布会通过高倍扫描影像来证明《功甫帖》非“双钩廓填”属于自然书写。主要依据是在高倍放大下:“从回峰提处、笔画交叉处发现较浓的墨色,例如:”议“字交叉处、回峰提笔处墨色较浓。

  在高倍扫描影像下,《功甫帖》填写结合的特征非常明显,因为个别笔画在双钩轮廓线内还是有写的成分,按照作伪人自己的书写习惯以写代填,有些个别笔画和原作有所出入,如《功甫帖》九字中有三处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议”的一撇(图1),原作是带弧度的,现在写得过直,但还是在《安素轩石刻》“议”字撇的轮廓范围内,没有出界。而“苏”字(图3)中“禾”首撇离开了苏轼应有的书写法度与风格(图2),,和《安素轩石刻》及苏轼真迹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拍卖本不见入锋、调锋等用笔动作,这体现了钩填者缺乏对苏书甚至是对书法本身的基本理解。

  北京发布会通过高倍放大影像所得到的结论,也完全符合像冯摹兰亭这样举世公认的“双钩廓填”摹本的特征,比如看不到明显的双钩轮廓线、笔画交叉又同样产生出墨色浓淡之分等等(图4)。

  总体呈现的墨色缺乏变化,这是它们的共性。具体而言,每个字的所有笔画墨色接近,一笔当中墨色也缺少变化,即使有略微的变化也是很不自然的,放大后,可见钩填本的墨色缺乏自然过渡,所以显得呆滞乏神。而《功甫帖》和前述《兰亭》恰恰符合上述特点。

  在藏家提供的高清图中,还是可以隐隐约约显示出“双钩”的蛛丝马迹,比如“奉”等字线条的外轮廓尽管有湿墨渗出,但其形态的硬朗及棱角分明依稀可见。更有甚者,有的笔画经钩填后其气势、笔形无法连贯,如“奉”字末笔的上挑,其笔势突然转变方向,“轼”字“戈”的短横,其左半横与右半横的形状十分别扭,“谨”字的最后第二横也是这样,还有第一个“奉”字的长撇呈S形没有控制好,略嫌委琐,缺乏美感。。

  从拍品《功甫帖》的低劣勾摹水平来看,根本无法和下真迹一等的冯摹《兰亭》相提并论。所谓《功甫帖》真伪之争,更不能和上世纪的“兰亭之辩”、“溪岸图之争”同日而语。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对比讨论也是针对学术被混淆的无奈之举,正如一位老书法家评拍卖本《功甫帖》所说,“不像苏轼!其实如对一个人的书风了解,可以说真伪着眼立辨,但因普通读者中不清楚的人太多了,有时也就只好如此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