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丰
前一段时间,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调侃雾霾,说了这么一句:“没有骆家辉,就不会有‘霾’,便宜这家伙永垂不朽了。”这句逗人的话大概隐含两层意思:第一是说雾霾严重,人人抱怨;第二是说其实所谓“霾”、所谓PM2.5早就有了,只是被骆家辉捅出来,从此才在中国成了公众话题,甚至可能载入历史。
我想这话大致不错,雾霾在中国绝对“于史可征”。不信吗?且看《后汉书?马援传》中伏波将军说:“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鸢??堕水中……”飞鸟一触即坠亡,这古典派雾霾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吧!还有王羲之《得示帖》说:“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看来老王也有雾霾恐惧症,所以要躲到太阳出来、雾散以后才去走亲访友,人家做事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啊!所以还是“习大大”说得好:“在问题面前也急不得,要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对这些问题。”
哈哈!我这当然是玩笑,只是借着雾霾的话头儿来调侃一番。对于艺术界的雾霾,我的主要看法是:艺术界确实有“雾霾”,不过这很正常,甚至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扫除“雾霾”,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
首先,所谓艺术界的“雾霾”,当然就是指各种不良的风气和由此形成的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比如艺术家的浮躁功利啊,比如“大师”的满天飞啊,比如以江湖杂耍的技巧骗财唬人啊,等等。因为对这些现实不满,我们常常忍不住通过引证历史来否定现在。历史有足够的长度、广度、深度、气度和包容度,而且它不会发言,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骑上它的颈项。《圣经》说:“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唐太宗《温泉铭》说:“古之不旧,今之不新。”历史总是在默默地重演,若用抱怨现实的眼光来赞美历史,那么此时历史一定躲在角落里得意地冷冷窃笑。所以,我想说,历史和今天没有本质的差别,历史上的艺术环境与今天差不多,也有“雾霾”。
先从小的方面来说,比如艺术家的宣传炒作。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记载许道宁的故事:“初市药于端门前,人有赎者,必画树石兼与之,无不称其精妙。由此有声,遂游公卿之门,多见礼待。”无独有偶,北宋的人物画家高益也曾卖药赠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高益,……始货药以自给,每售药必画鬼神或犬马于纸上,藉药与之,由是稍稍知名。”你看,做广告、送礼品、傍名流,这些不都是今天常见的炒作手段吗?但许道宁、高益都是历史检验过的大艺术家,这点我们不否认吧?可见,自古以来,大画家们就已经学会宣传炒作了,只是他们没有电视和报纸,只能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而已;若论心态,与今朝无二。
翻开历史典籍就会发现,几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人看不上眼,而且古今中外几乎都是如此。且举个书法的例子。《朱子语类?论文下》说:“本朝如蔡忠惠(蔡襄)以前,皆有典则。及至米元章(米芾)、黄鲁直(黄庭坚)诸人出来,便不肯恁地。要之,这便是世态衰下,其为人亦然。”你看,在我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大师米芾、黄庭坚等人,在朱熹眼里“便不肯恁地(实在不怎么样)”,这叫我们情何以堪?
又如我们常觉得今天的人浮躁,古人就不浮躁吗?我们且来品味一段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的话。他说,古人有佳句,“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我读到这一段时稍稍感到一点惊奇:北宋离今天至少有一千年了,那似乎应该是物质贫乏、单纯清静的年代;但一千年前的文人竟然也觉得自己如果没有一颗“平静的心”,就无法体会诗词中的妙趣。这说明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总难免有焦虑和浮躁。
所以我想说,中国人看待自身所处的现实,往往是不满意的。对于这样一种总是对古代充满美好向往的心态,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过去的经验足以指导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无论何时若要试用新的东西,总是首先回顾过去的经验,从中寻求先例。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中国哲学影响很大。所以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像这样朝后看,这些哲学家就创立了历史退化论。他们虽然分属各家,但是都同意这一点,就是人类黄金时代在过去,不在将来。自从黄金时代过去后,历史的运动一直是逐步退化的运动。因此,拯救人类,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复古。”
这种经过美化的不客观回忆,当代学者葛兆光先生称之为“温馨的历史背影”。他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上古的文献资料,其实大多是已经远离了上古的文化人的想象和追忆,而不是上古人自己的实录和记述……往事给人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隔帘望月式的憧憬和向往。时间把许多人们不愿意回忆的东西过滤出去,留下来的总是想象中值得留恋的事情,于是,追忆中的古代往事很美妙,特别是当追忆者对现实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古代的追忆就成了他们针砭现实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显示出来的总是温馨的历史背影。”
说了这么多,我想归结为一句话:今天的艺术环境中确实有许多“雾霾”,但一定不会比任何历史时期差。那么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呢?我想那就是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你所厌恶的劣根性。
既然本文从谈微信开始,那么就让我在谈微信中结束它吧。最近“朋友圈”热转一条微信,说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内有一块普通的无名氏墓碑,碑文上写着:“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让我们也从这句话中汲取一点养分吧:
要改变环境,从自己开始!要创造历史,从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