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从“真伪”两幅图对比可以看出,作品的构图形式有点类似。白石先生是靠着卖画养家糊口,所以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喜欢上某幅画,就反复来求白石先生给画同样的。这样,白石先生反复画同一构图的情况就不能排除。但是在同样的构图里面,会发现一些问题。
我们拿真迹和疑伪作品做对比,不一样的地方最主要的,可能就是上面点缀的蜜蜂。在真迹里面,蜜蜂是工笔的,而疑伪作品里,蜜蜂是写意的;写意的蜜蜂略微有一些问题:翅膀画得太实了。白石先生若是画写意蜜蜂,翅膀不是疑伪作品里蜜蜂翅膀这么个写意法,而是用淡墨画一圈儿之后,用浓墨在翅根上一点,让它自然渗开。所以,白石先生画出来的蜜蜂,有翅膀扇动的感觉;而不是疑伪作品中这样一笔一笔地、仔细地把翅膀扫出来。这一点是非常存疑的。
我们对比看两幅画右上角由浓墨画出的枝条,疑伪作品在枝条的最顶端有一处淡墨的痕迹。这就非常奇怪,这不是一笔画成,而是有修修补补的嫌疑。作者至少是觉得落笔之处不太扎实,需要修补一下痕迹。
复笔,即重复的笔道,也是鉴别真伪的依据之一。我们对比看开放的大玉兰花的花托。疑伪作品里,右上边的花托明显有复笔。就是一笔没画好,再来一笔。白石先生从来不在一笔之上再叠加一笔。他的理念是:这一笔如果说画得有些欠缺,那就额外再起一笔。
再对比看左上角这些花骨朵,花骨朵下边都要有赭石色的花托。白石先生下笔画花托的时候,一般都是“藏锋”??把锋芒收一下,不那么锐利。而疑伪作品中每个花托下笔基本上都是露锋,没有藏,很尖锐的小锋角都有。这和白石先生的画风是不相符的。
对比一下重墨画的枝条就会发现,疑伪作品用墨明显的“干”,这种“干”不是干燥。中国画评价笔墨好,有一句话叫:“干裂秋风。”同时还有一句叫:“润含春雨。”真迹的枝条完全符合这两点,“干”不是纯粹的干,还有“润”包含在里边。
我们再对比一下印章的颜色,两个印章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除了色差因素之外,白石先生用的印泥颜色是有个人偏好的。简略地说,“印泥的红色如果偏紫,可能就有问题;而红色偏黄,相对来说要靠谱一些”。
疑伪作品还有最致命的一个破绽,我们对比左上角的花骨朵。在真迹上,花骨朵前边穿插了一根枝条,因为遮挡关系,所以枝条后边的花托画成了上下两部分;再看疑伪作品,同样是这个花托,花托也画成了上下两部分,但是枝条并没有伸过来,遮挡关系并没有形成。疑伪作品以真迹为母本,照猫画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疑伪作品最致命的硬伤。(本文节选自著名书画家李海峰所著《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鉴别》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