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藏天地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祖籍广东番禺,四川内江出生。其二哥张正兰,即一代画虎大师张善子,“大风堂”为其昆仲室名。大千先生自幼酷爱绘画,家贫,从母、姊、兄学画,才华横溢,根基始定。他18岁随兄善子赴日学染织,20岁归国居上海,投?熙(农髯)、李瑞清(梅庵)门墙,研习诗词书画;因婚姻困扰,削发为僧百日,嗣居松江,演读经史,感悟人生,陶铸情操。他还俗后即以法名“大千”为号,自此致力丹青艺术终其一生。
张大千26岁时举办首展,画风清新俊逸,直逼古人;清四僧、八大山人、徐(青藤)陈(白阳)诸法了然胸中,深入研摩,下笔有神;继直追唐、宋、元诸法,俱臻妙绝。1941~1943年,张大千历时两年半,在敦煌面壁,不辞艰辛,临摹壁画200余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让艺术家、史学家开始重视对中国文物精华的保存和保护。
抗战胜利后,先后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瑞士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办画展,名声大震。1949年国共内战,避居香港,游台湾。1951年,返回香港。笠年迁居南美洲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
1956年,赴法国与西班牙抽象大师毕加索会见,开启将西方抽象主义的理念应用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上,并发展出了泼墨山水的风格。1958年,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举办画展。
1969年,移居美国旧金山“环筚庵”。居美期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0年代,经常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画展,并捐赠画卷108幅给该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7年,回到台湾定居在台北市外双溪“摩耶精舍”。1982年,荣获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颁发中正勋章。
1983年,完成一生最后一幅画作《庐山图》。4月2日,因心脏病复发去世于台北,骨灰安葬于摩耶精舍后院梅丘立石下,张大千的一生应对了他自己的对联“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数度改变,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
图一图二为张大千典型的《荷花图》样式,荷花形态宛然,清雅不俗,冷香无声,隐逸绝尘,气韵生动。两幅画的用笔用墨都能做到意态流畅,墨彩豪放,千姿百态,典雅华贵,高洁秀挺。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两幅画都画得不错,但从鉴定的角度来看,还是能分辨出高下。到底图一图二谁是张大千,谁是张小千。下面进行细节分析:
图一荷花作为主角表现得尤为突出,荷叶更是形态各异,楚楚动人,用笔采用变形、夸大的形式,用墨采用“干湿浓淡焦”来表现荷花的精神内涵,背景的处理若隐若现,看似散淡,其实惟妙惟肖,意境深远,有力地烘托出了荷塘的深邃和活脱。荷花杆的用笔采用苍劲、飞白、华滋而不枯,产生了风动感和开合感别具风韵,荷杆画法更是符合张大千画荷花要像汉朝人写隶书一样,逆入反出的个性化表现风格。特别要指出的是荷花用朱砂点染荷瓣尖部及花蕊,使荷花更为突出而显得自然、华贵、婀娜与妩媚,别具风韵。
反观图二整幅画的主题喧宾夺主,着意地突出的反而是荷杆的夸张和宣泄,造成荷花的表现不够昂然,不够挺立,不够主体。需要指出的是整幅荷花图的敷色用墨含浑不清,而感到沉重和郁闷,缺乏明丽秀逸之感,张小千未能达到张大千风流倜傥、豪放不羁、潇洒如神仙的艺术个性风格。说明了图一是真,图二是假。